【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世界首見的國寶婚禮及婚後?文物連結的博物館與部落關係
World’s First National Treasure Wedding and Aftermath? Artefacts Connecting Museum and Tribe
位於臺大人類學博物館的四面木雕祖靈柱(小眼攝影 傅祐承)
世界首見的國寶婚禮及婚後?文物連結的博物館與部落關係
World’s First National Treasure Wedding and Aftermath? Artefacts Connecting Museum and Tribe
2015年9月12日,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排灣族佳平部落,舉辦了世界首見的國寶文物婚禮,由臺大校長與來自該部落的「四面木雕祖靈柱」結婚。過程中族人不僅找回對自己文物的記憶,也透過婚禮蘊含的文化邏輯,展現與臺大乃至國家相抗衡的力量。而在婚禮之後,這對「親家」之間仍維持來往,透過實際行動回應外界針對文物返還議題的質疑,同時也在博物館與部落的當代關係中走出了一條新道路。
關鍵字:國寶婚禮、文化邏輯、文物返還、文化復振、人類學博物館
On 12 September 2015, Museum of Anthropology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and Jiaping Tribe of Paiwan People joined hands to hold an unprecedented wedding for the national artefact. The NTU principal represented the museum in marrying the “four-faced wooden sculpted column of the souls of the dead”. The process saw the Paiwan people retrieving their memories of the artefact and demonstrated NTU as a counterweight to the state. After the wedding, the two “in-laws” continued to engage and interact, responding to the public’s questions on the museum returning the artefact and charting a new path for the contempor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seum and the tribe.
Keywords: national treasure wedding, cultural logic, return the artefact,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museum of anthropology
作者:吳佳錚(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編輯:田偲妤
世界首見的國寶婚禮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館員,從沒想過他們有一天會幫館內的文物舉辦婚禮。
2014年底,在胡家瑜館長的接洽之下,館員們來到屏東縣泰武鄉的佳平部落,詢問族人是否可以將源自於此部落的一件藏品「排灣族佳平舊社Zingrur(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申請為國寶。若真被列為文化資產保存法古物類別最高等級,此祖靈柱的保存、移動等皆將受到更嚴格的法規限制;因此胡館長認為於情於理皆必須徵詢部落的意願,也希望此行的探訪能蒐集更多佳平族人對文物的記憶和故事。
然而,由於這件四面木雕祖靈柱早在1932年時便被日本人帶到人類學博物館(時為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講座蒐藏室),博物館接洽時多數佳平人亦對它感到陌生。根據過去學者研究和當地耆老的口述,此木雕柱來自佳平舊社的領袖家族Zingrur的家屋,是屋內協助支撐的側柱,木柱上雕刻的人像刻劃了創立佳平社的女祖先,與傳統祖靈信仰密切相關;整棟Zingrur家屋也因為其建築特色和文化意義,被日本總督府列為當時唯二的原住民保存史蹟之一。不過當日本殖民者禁止傳統儀式後,祖靈信仰逐漸式微,加上佳平在1940到1950年代歷經兩次遷村,從祖居地Kaviyangan(「佳平」之稱的由來)遷到山腳下現址,過程中族人無暇顧及儀式,不僅使得傳統信仰持續衰弱,與舊部落、頭目家屋的記憶亦產生斷裂。
因此當博物館首次與部落討論時,幾無族人記得這根四面祖靈柱。幸好一位Zingrur家的耆老仍有在舊家屋生活的記憶,指認此四面祖靈柱刻畫的祖先應是創社女祖先Muakai,並逐步把祖靈柱膝蓋的淺圓形雕刻、六根手指等特色與口傳歷史連結,找回曾經失落的故事。
不過,祖靈柱失散多年才重新相會,卻將被列為國寶,佳平人心情複雜。有族人提到這種開心又不捨的心情,以及大家對於Muakai身世的辯論,近似排灣傳統婚禮之前談聘禮的流程。因此他們突發奇想:如果要求臺灣大學辦一場婚禮迎娶祖靈柱,不僅顯示Muakai高貴、不能輕易出讓,更能和臺灣大學結盟,有助於之後的來往。這個靈光乍現的點子竟獲得博物館同意,並且在來往的規畫中一步步將層級提高,最後由楊泮池前校長代表校方與祖靈柱結婚。於是,2015年3月25日順利通過國寶審查後,佳平部落與博物館開始籌備婚禮。
婚禮背後的文化邏輯
夏末的燦爛豔陽下,這場史上首開先例的國寶文物婚禮,在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前的廣場盛大舉行。除了部落和校方工作人員外,更有許多關心此事的學者、臺大師生參與,上百人將象徵新娘純潔的鞦韆架團團圍住。在佳平部落青年與婦女的歌聲中,Zingrur家的大公主坐在轎子上,被隊伍緩緩抬入會場。部落代表發言時,強調將國寶祖靈柱安放在臺大的無奈心情,過程中也曾聽聞部分村民或其他部落的質疑;但希望透過此舉,讓文物與佳平部落被更多人看見,並期盼學校能好好照顧Muakai。婚禮中刻意設計的女方刁難橋段,也顯示要得到Muakai之不易。這除了符合排灣族嫁女兒時彰顯新娘地位的習俗,也顯示部落在與博物館合作時的能動性。
儘管這次活動開啟了博物館和部落接觸的新模式,在國寶指定時仍充斥著兩造權力不對等下的摩擦,這些不平等關係肇因於殖民時期開始的國家統治與現代性。當物參與了這些既有的不對等結構後,可能因剛好符合它的模樣而強化之,例如因為祖靈柱不方便移動、又有國寶身分,所以按慣例本應辦在部落的婚禮必須辦在臺大內,成為反對者的爭議點之一。然而,物的能量也可能鬆動原有的框架,例如祖靈柱刻劃的女祖先Muakai在儀式中剛好符合漢人的嫁娶原則,因此校方容易想像把祖靈柱納入校內的情景;但公主出嫁也正是排灣族中最隆重、規格最高者,因此不僅讓婚禮順利舉辦,也使得部落能以較高姿態「檢視」校方是否有資格與Muakai結婚。
在儀式的過程中,佳平人不只是重複傳統來生產部落的共同體想像,他們藉著婚禮對外宣示自己的能動性,表達佳平人自願將祖靈柱續留博物館;但此儀式也同時在說服內部,讓族人看到Zingrur家能有與臺大相當的能力,甚至讓文化部長為其證婚,讓當天參與儀式的佳平人更加肯認頭目的代表性地位。所以這場婚禮展演是同時向外與對內的雙重論述,顯示佳平Zingrur家與臺大乃至文化部之間相抗衡的企圖。儘管受到諸多現實的阻礙,但他們藉由自身的文化禮俗對抗當代的治理,而博物館與文化部也在多次協商中理解佳平的意圖,並協助催生婚禮。因此,雖然這場婚禮是博物館與部落合作關係的突破,但考究佳平傳統婚禮原有的政治意涵,其實國寶婚禮是利用佳平原有文化邏輯與當代的權勢對象結合的「舊方法、新嘗試」。
婚後關係維持的挑戰
但成為親戚之後呢?博物館和部落要如何繼續推展結盟關係?對雙方的考驗在婚禮風光落幕後才真正開始。
結婚後博物館與佳平部落各自摸索要如何持續連繫。沉澱了一年,佳平部落在推動文化復振中最具動能的組織──青年會,迸出了新鮮的想法。2017年暑假,十八歲的佳平少年出使臺大,發送部落八月收穫祭的邀請卡,並且在Muakai祖靈柱前唱頌揚Zingrur家族的古謠,作為青年會成年禮的挑戰。這顯示青年會正逐步將邀請卡、成年禮挑戰等既有慣例結合與臺大的新關係,使得「邀請」不僅具有一般的禮貌意涵,也象徵佳平在國寶婚禮之後把臺大納入部落的延伸範圍,成為重要活動時需親自邀請的對象;更藉由固定回訪祖靈柱,讓佳平青年與Muakai有單獨見面與認識彼此的機會。這使得祖靈柱不再是遙遠博物館內的藏品,而是豐富青年會文化復振內容,並與臺大持續互動的重要契機。除此之外,每遇到臺大舉辦與博物館、文化資產等活動和研討會,佳平也常派出代表參與,在定期活絡雙方關係之餘,更希望能持續解釋部落舉辦婚禮的複雜心境,試圖與外界質疑「為何佳平不索回文物」的聲音對話。
臺大方面,人類學博物館自從婚禮後,遇上部落祭典或活動便會主動派員參加,舉辦相關主題的活動時,也安排經費邀請部落共襄盛舉。此外,2017年開始,第一批臺大人類學系的學生參與部落收穫祭,從籌備期便進到佳平與青年會共同工作、練習祭典歌舞。在認識「親家」的同時也與當地人建立情感,促使學生們在祭儀過後時常抽空回到部落,不只成為佳平的臺大親戚,更希望能成為被佳平認可的部落青年一員。
細究博物館與部落的「做親戚」過程,儘管一開始手足無措,甚至可能看似博物館與部落各懷心思的共謀;但雙方隨著密切的交往,逐漸被彼此感動,隨之投入更多心力維持關係,這場因祖靈柱Muakai而締結的緣分,不僅真的「做」出了親戚的情感,現在還持續進行中。
參考文獻:
-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臉書
- 小花電影有限公司(2018)。Muakai的跨世紀婚禮(光碟)。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發行。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5)。排灣族佳平舊社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na paiwan a kemasi kaviyangan na lja zingrur a pararulj)。國家文化資產網。
- 吳昭潔(2017)。〈從臺大國寶婚禮談博物館與原生社群互動的可能性〉。《史物論壇》22:179-200。
- 莊德才(2017)。〈國寶祖靈柱的婚禮〉。《刻劃排灣學:文化的持續與變遷》。Tjuku Ruljigaljig編,頁227-268。排灣學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耶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