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非常新加坡—舉世共賞之南洋風華樂

Uniquely Singapore: Nanyang Style Music of the 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非常新加坡—舉世共賞之南洋風華樂

Uniquely Singapore: Nanyang Style Music of the 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作者:李明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新加坡政府長年致力於推廣多元文化的藝術發展,除了重視各族群原有的特色,也鼓勵各族群之間能夠了解彼此的文化,強調新加坡國內各族群的融合。新加坡華樂團以其創新的「南洋風華樂」,吸引華人以外的族群對華樂產生興趣,使得新加坡華樂團的觀眾群來自新加坡國內的各個族群,落實了新加坡政府民族融合之願景。除此之外,源於中國的華樂,在時間和空間中輾轉更迭至東南亞的新加坡華樂團,其發展走向已跳脫傳統華樂思維,可謂創新文化資產(innovative cultural heritage)之範例。

關鍵字:南洋風華樂、創新、文化資產、采風、多元族群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duction and performance of “Nanyang Style Music” by the 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The 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performs and promotes Nanyang Style Music as a new form of modern Chinese orchestral music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other professional Chinese orchestras in the Greater Chinese region. I suggest that 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s Nanyang style music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example of innovative cultural heritage in global-city Singapore.

Keywords: 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nanyang style music, innovative cultural heritage


新加坡觀光局欲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個獨特的旅遊地,於2004年至2010年以「非常新加坡」(Uniquely Singapore)做為國家旅遊形象口號,強調新加坡的獨特,來自於現代都市與傳統文化結合之多元社會特質(HistorySG 2018)。新加坡的多元,源於這個國家的人民,是由多個族群所組成:華人族群、馬來族群、印度族群以及歐亞族群,由於新加坡政府的執政理念講求族群融合,即便華人是人數最多的族群,但「新加坡文化」並非志在凸顯華人文化,而是強調族群融合所展現的新加坡獨特文化。而新加坡華樂團是新加坡華人文化的代表之一,華樂團除了展現華人文化的風格,也在政府的文化政策氛圍下,發展出有別於大中華地區(Greater China)華樂團的音樂風格(圖1),即是所謂的「南洋風華樂」1

圖1 新加坡華樂團(來源:濱海藝術中心官網。瀏覽日期:2018/8/14。https://goo.gl/mvn49X

 

南洋風華樂的開創

1997年成立的新加坡華樂團,為華人地區最晚成立的職業華樂團,為了與其他大中華地區華樂團區別,樂團致力於自我特色的發展。2002年接掌新加坡華樂團的音樂總監葉聰,在因緣際會下,參觀新加坡美術館華人畫家的展覽。展覽中看到新加坡畫家陳文希、鐘泗賓、陳宗瑞以及劉抗的畫作,這些畫作約創作於1952年期間,是畫家們到印尼峇里島寫生的作品,以中國水墨融合西方油彩技法,繪出極富南洋風情的主題,如馬來甘榜(Kampong,鄉村)、椰子樹、熱帶水果、稻田等,這樣的畫風而後被稱為「南洋畫派」。看了這場畫展,意外使得葉聰突發奇想,既然美術界有「南洋畫派」一說,華樂何不也開創所謂的「南洋樂派」?

圖2 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葉聰(來源:新加坡華樂團官網。瀏覽日期:2018/8/14。https://www.sco.com.sg/sco/music-director/

 

思索著如何開創南洋樂派的葉聰認為,這樣新創的音樂一定要有明確的定義,好讓作曲家能夠遵循。因此,葉聰對於南洋風訂出明確的定義:「南洋泛指東南亞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南洋音樂素材指具有東南亞地區特色的主題、結構、節奏及調式特徵等音樂素材。這也包括來自中國南部地區如福建、潮州、廣東、客家、海南的音樂。南洋人文元素包括南洋地區的文化、地理或歷史題材或逸事奇聞」(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2018)。於是,葉聰開始推動「南洋風格華樂創作」,首先,葉聰多方了解南洋地區的曲調風格,並且委約本地的作曲家試著創作一些作品。羅偉倫為首位被委約的作曲家,其作品《王子與獅子》(Prince Sang Nila Utama and Singa)以新加坡人熟知的故事為靈感。傳說桑尼拉烏他馬(Sang Nila Utama)王子在狩獵時撞見一頭酷似獅子的猛獸,視此為吉祥之兆,於是在此地建立獅城(Singapura),也就是現在的新加坡。此作品在2004年的南洋音樂之旅音樂會中首演。

 

由於首演音樂會的成功,葉聰遂接著於2006、2011、2015年,以南洋風華樂作品作為比賽主題,舉辦國際華樂作曲大賽,廣邀世界各地的作曲家參賽,藉此宣傳南洋風,並獲得更多南洋風華樂曲目。舉辦南洋風國際華樂作曲大賽後,葉聰認為,作曲家不能只憑藉想像去創作,應該實際體驗南洋的音樂文化,因此開始推動作曲家采風計畫。經過樂團的策劃,陸續帶著得獎的作曲家到馬來西亞、印尼與中國等地進行采風,希望作曲家能親自到南洋各地旅行,去了解南洋風音樂文化的內涵,並能夠將當地的音樂沉澱且昇華至自己的作品。圖3為作曲家江賜良(Kong Su Leong)先生於印尼進行采風,他於2006年以作品《捕風掠影II—刺的回味》獲得新加坡國際華樂作曲大賽第二獎。

圖3 馬來西亞作曲家江賜良先生與新加坡華樂團赴印尼采風(來源:江賜良)

 

優雅華樂,舉世共賞

樂團要能夠生存,並有良好的發展,最基本的就是鞏固在地的觀眾群。因此,新加坡華樂團在面積僅五百餘平方公里,五百多萬人口的新加坡,如何能持續讓觀眾支持他們,樂團就必須花相當的心思設計有新意的節目,讓支持新加坡華樂團的觀眾群組成,不只來自於華人群體,而更能擴展到新加坡的各個族群及各種年齡層。新加坡華樂團行政總監何偉山(圖4)表示:「新加坡華樂團不同於大中華地區其他樂團,新加坡僅有五百多萬人,不如中國的民樂團設計一場音樂會可以在中國各地演上半年。也因此樂團需要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創新多采多姿的新節目,而這些節目則必須是能夠達到雅俗共賞的精神」。2

圖4 新加坡華樂團行政總監何偉山(來源:濱海藝術中心官網。瀏覽日期:2018/8/14。https://www.esplanade.com/discover-and-learn/insight/making-music-come-alive

 

因此,新加坡華樂團的「南洋風華樂」,除了來自委約的創作,另外,也體現於在地作品改編手法上,樂團以「南洋風格」的音樂概念,改編新加坡人熟知的音樂,譬如著名電視主題曲,如《霧鎖南洋》、《咖啡烏》、《早安老師》、《我吃得起苦》等。另外,在新加坡重要國家節慶時,特別將每年新加坡政府委託歌手創作的慶祝國慶作品,改編成華樂版的「愛國歌曲」,以凝聚新加坡人之愛國精神與國家情感,如由作曲家羅偉倫改編的《國慶主題曲聯唱》,其中包含經典歌曲《We are Singapore》、陳潔儀的《家》、孫燕姿《One United People》。這些作品原本並非傳統的華樂團作品,但新加坡華樂團深知,必須能夠先得到更多本國人民的支持,才能夠獲得更多人的認同與參與,故此,「優雅華樂,舉世共賞」為新加坡華樂團的重要使命。

 

新加坡華樂團的「非常新加坡」

葉聰親手打造新加坡華樂團的「南洋風華樂」,其創意思維,來自於中西完整的音樂教育與日後指導國際樂團的實務經驗,其音樂訓練始於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主修鋼琴,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而後赴美曼尼斯音樂學院以及耶魯大學深造。畢業後,葉聰每指導一個樂團,均力求打造樂團獨特的音樂特色,從經營過去樂團的經驗,他認為一個樂團能夠建立自己的本土意識相當重要。以過去經營南灣交響樂團(South Bend Symphony Orchestra)為例,在當地除了鼓勵在地的作曲家創作新作品,也鼓勵他們探尋中西部地區的美國音樂,將當地的音樂素材融入。經營香港小交響樂團時期,也鼓勵香港當地作曲家的創作。

筆者認為葉聰的非凡創意(think outside the box)之音樂思維得以發揮,歸因於樂團管理層與行政部門的支持與協助。帶領行政部門的行政總監何偉山本身具有華樂學習背景,進入樂團擔任行政職後,受到新加坡政府部門的支持,赴哈佛管理學院及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進修,因此,他對於市場的需求極具敏感度,將新加坡華樂團塑造成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得以在眾多華樂團中,走出一條風格獨具的美麗道路。

新加坡華樂團從南洋風華樂的創作到實踐,甚至音樂采風研究,脫離長久以來大中華地區普遍華樂創作所追尋之「中華文化特性」,其具有南洋風特色的華樂已跳脱中國的地理、政治與文化之相關討論,混融了中國音樂文化與南洋音樂文化,而形成了新興「南洋風華樂」。有如華語語系(Sinophone)文學研究學者貝納子(Bernards 2015)提出對於南洋文學歷史發展與在地化的分析,筆者認為,南洋風華樂有如南洋文學,超越了文化、語言以及政治的界線,並且凸顯出其離散以及與當地元素結合的音樂特性。這樣創新的南洋風華樂,除了讓新加坡華樂團在華人地區的眾職業華樂團裡,別具一格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讓多元族群的新加坡人,無論原生於哪一個族群,都願意共同欣賞華樂。

從新加坡華樂團的經營,反映了新加坡雖然以華人為大宗,但以南洋風華樂為走向,呈現出多元種族融合的國家特性,可謂創新文化資產的範例。新加坡華樂團將自我定位在具有東南亞特色的華樂,凸顯出與大中華地區其他華樂團的不同,在在展現「非常新加坡」的文化特色。

 

 註釋:
  1. 本文於2018年The 5th Symposium of the ICTM Study Group on Performing Arts of Southeast Asia會議發表。感謝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葉聰、行政總監何偉山,以及作曲家王辰威與江賜良老師。
  2. 筆者於2017年12月5日訪談新加坡華樂團行政總監何偉山先生。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 《晨光第一线》SG50:南洋画派(2015)https://youtu.be/t3ym2d0lbe8
    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葉聰,從新加坡美術館「南洋畫派」展覽獲得靈感,開創「南洋樂派」。
  • 衣若芬(2016)。南洋風華: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 An instrumental diSCOvery of Chinese Orchestra Web Series(2017)https://goo.gl/v5YEkk
    青年音樂家蘇慧和新加坡華樂團合作,以8部短片介紹華樂的歷史、各類樂器,並與華樂團共同創作新曲,發掘東西方不同曲風結合的可能性。

 

閱讀更多系列文章:【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