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氣候變遷衝擊文化遺產的新議題—2019年CCICH雅典會議的觀察
The New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ing on Cultural Heritage: The Observation on 2019 CCICH Conference in Athen
2019年希臘雅典「面對氣候變遷衝擊文化遺產的挑戰」會議(來源:CCICH 2019官網)
氣候變遷衝擊文化遺產的新議題—2019年CCICH雅典會議的觀察
The New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ing on Cultural Heritage: The Observation on 2019 CCICH Conference in Athen
大部分博物館文物是保存於室內溫度、濕度與照度均嚴格控制的環境,不過像以戶外雕塑為主題的博物館、古蹟、遺址、水下文化遺產等,已面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今(2019)年6月在希臘雅典召開的「面對氣候變遷衝擊文化遺產的挑戰」(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Cultural Heritage- Facing the Challenge,簡稱CCIHC)會議,是歐洲國家展現累積多年研究的場合,也再次提醒世人正視其嚴重性。
關鍵字:氣候變遷、水下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建築遺產、文化景觀、風險管理
In most museums, cultural artifacts are preserved in the environment where temperature, moisture, and illuminance are strictly controlled. However, outdoor sculpture museums, historic sites, archaeological sites,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s etc., have been under threat from climate change. This year (2019), the conference in Athens on June is convened to discuss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Cultural Heritage – Facing the Challengeˮ. The conference is an occasion for European countries to show their years of research and is also a reminder to people of the severe issue.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ilt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s, risk management
作者:談宜芳(內政部營建署研究員) 編輯:田偲妤
歐盟「諾亞方舟」的警示
歐洲國家早已意識到氣候變遷對文化遺產的影響,因此在2004年便由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大氣科學與氣象研究所(ISAC)領頭,聯合7國10個機構成立「諾亞方舟-全球氣候變遷對建築遺產與文化景觀之衝擊」(Noah’s Ark – Global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Built Heritage and Cultural Landscapes)計畫,2007年計畫完成階段任務,提出研究成果包括:推估了對建築遺產與文化景觀有威脅的主要氣候變化因素(請參考下表)、氣候變遷對文化遺產造成的災損預估,建議探尋緩和與適應災害的對策,以適用於古蹟、遺址及其構成材料,尤其是木材、金屬及磚石材料等,之後集結成《氣候變遷對歐洲文化遺產之影響地圖集:科學分析與管理策略》(The Atlas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European Cultural Heritage: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藉由諸多主題地圖,標示未來氣候變遷對歐洲文化遺產影響的可能程度,籲請歐盟各國持續關注5項主題並採取行動:(1)了解材料、物件的脆弱性;(2)監測變化;(3)形塑與推斷氣候作用(climate behaviour);(4)管理文化遺產;(5)避免損害。
時隔十多年,經過持續努力後,全世界關心相關議題的學者專家於今(2019)年6月齊聚希臘雅典,召開「面對氣候變遷衝擊文化遺產的挑戰」會議。這場盛會除了含括以往常見偏向物理、化學的環境監測、材質檢測分析等主題之外,也有人類學、歷史學學者加入,探討的文化遺產類別也由陸地上延伸到水下、從有形(物質)的到無形(非物質)的,「諾亞方舟」計畫的成果可說已經開枝散葉。
氣候變遷與水下文化遺產
在會中揭示水下文化遺產重要性及氣候變遷衝擊嚴重性的,是希臘West Attica大學文物保護系Argyropoulou教授,她認為海洋蘊藏的文化遺產總數可能多於全世界博物館館藏的總和;再者,水中少了氧化作用,也少有人類活動干擾,比陸上文化遺產保有更完整、獨特的原貌,它們可能是沉沒的陸地、船隻,或失事落水的航空器,見證重大歷史事件、戰爭、貿易行為、跨區域民族文化交流和自然災害的遺址。但是地球暖化使得海中微生物劇增或孳生新種微生物,造成水底文物快速分解,極端氣候產生的強風、暴雨、狂浪也導致水下文物更加脆弱。另外,海平面上升不僅侵襲臨海土地,以致成為「水下文化遺產」,也使原本在海底的文物可及性變差,讓保護與研究工作難度更鉅。
氣候變遷與無形文化遺產
截至目前,大部份研究探討的是對有形物質的影響,不過,此次會議為無形文化遺產領域開啟了新頁。當海平面上升、小島淹沒,島民被迫遷徙,其傳統知識和語言可能跟著原本定著的土地一併消失,而氣候變遷影響農、林、漁、牧業,人類的生活型態、相關的技能、儀式等可能隨之改變或失傳。氣候變遷對於物質材料的摧殘或許是漸進的,日積月累數十年才劣化殆盡,然而無形文化遺產在無聲無息中毀滅之快速,將超乎我們想像。
會議總結:我們可以做出的具體改變
在盛會結束前,主辦單位提出會議總結,期勉未來互相砥礪的3大目標:
-
研究
研究可讓我們更理解氣候變遷並掌握其影響,因而致力提升氣候變遷資訊的精準度,建立更完整的文化遺產脆弱度指數,是未來各國要努力的方向。
-
基礎設置
針對減災、防災制定策略,包括以下基本設置:(1)擬訂風險管理計畫並做好場址管理;(2)促進跨專業學門合作,找出可以永續的策略;(3)預備緊急情況發生時的行動計畫;(4)針對特別的威脅製作主題性的風險評估地圖;(5)為避免極端氣候事件,做好高規格準備。
-
教育
教育是散播觀念和擴大影響層面的最佳手段,應將氣候變遷對文化遺產的影響納入中、小學的教材與課程中,並在博物館和古蹟、遺址中推廣相關知識,另在氣候變遷受害地區,加強鞏固其傳統知識。此外,針對具有決策權的機關、團體,給予培訓或專題研討課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18年10月警告,全球暖化幅度正朝著災難性的攝氏3度至4度增加,呼籲大家做出具體改變以避免嚴重災難,而在這場雅典盛會中,看到氣候變遷對文化遺產的影響面向更廣泛巨大,同時也觀察到不同專業者對此議題的投入、相互激盪以及他們共同的憂心。
參考文獻:
-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ultural Heritage- Facing the Challenge
- 談宜芳(2009)。《古蹟防範天災對策之研究-以歐洲國家為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