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public participation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永不退流行的秘訣!大英博物館歡迎年輕人為典藏注入新詮釋

博物館永不退流行的秘訣!大英博物館歡迎年輕人為典藏注入新詮釋(Josh Caius Photography) 作者:楊昕(里茲大學美術館與藝廊學系碩士、大英青年協作團隊成員) *感謝2021年大英博物館青年協作團隊(Youth Collective)成員:Amal, Ana, Claire, Dean, Drea, Fredrick, Ghafar, Grace, Lara, Ollie, Victoria, Sin,以及導師Ashley同意分享共創內容。…

【博物之島專文】荷蘭開放式典藏庫現場直擊!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典藏庫展示設計分析

博伊曼斯・范・伯寧恩典藏庫外觀。入夜後廣場播放的大型投影作品為瑞典藝術家Pipilotti Rist的委託製作。(Credit: Ossip van Duivenbode)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2021年秋天,博物館界終於盼到矚目多年的好消息!荷蘭鹿特丹的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自2004年開始規畫、2017年動土興建的典藏庫(Depot Boijmans Van…

【博物之島新訊】整座城市都是我的博物館!德國奧爾登堡城市博物館閉館整修創新計畫

奧爾登堡城市博物館即將拆除的建築外牆,「隱藏藝術」閉館前行計畫在外牆塗鴉,並掛上新的鮮黃粗體M字。(黃鈺娟 攝影) 作者/攝影:黃鈺娟(德國奧爾登堡大學博物館與展覽學系博士候選人) 奧爾登堡(Oldenburg;以下簡稱奧堡)是位於德國北方下薩克森州(Niedersachsen)擁有十五萬居民的大學城。2015年夏天,奧堡市長Jürgen Krogmann提出新城市博物館(Stadt Museum…

【博物之島專文】溫柔而堅定的變革—澳洲博物館掀起工藝行動主義風潮

1992年「愛滋病紀念拼布被計畫」活動現場(Photo by Elvert Barnes, CC BY 2.0) 作者:李竺恩(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碩士班) 行動主義並非總是具有激進的對抗性,如同織品,柔軟的方式也能開啟有力的變革行動。本文將介紹工藝行動主義(Craftivism)的概念與其產生脈絡,並分享澳洲民主博物館「#世界人權宣言 拼布被計畫」、南澳民主中心「刺繡與抵抗」參與計畫,討論這兩個實踐案例如何作為一種變革手段,進而為博物館開啟倡議活動。 …

【博物之島新訊】英國最早兒福機構&公共藝廊—倫敦育嬰堂博物館線上共享200年來的故事

倫敦育嬰堂博物館推出「共享故事、共享聲音」線上展,邀請曾在育嬰堂生活的長者、護理師、志工、實習生選取其中一件館藏,藉此連結並訴說他們的故事。(Shared Stories, Shared Voice participants, courtesy the Foundling Museum)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圖片由倫敦育嬰堂博物館(the Foundling Museum)授權使用 當新冠疫情開始大流行,倫敦育嬰堂博物館(the…

【博物之島新訊】上網找樂子!博物館讓疫情下的人們哈哈大笑

photo credit: cottonbro from Pexels 作者:王惇蕙(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 在疫情未平的當下,所幸有「網路」讓我們直率表達情感、與他人交流。回顧2020年,許多國外博物館以網路迷因、社群媒體大挑戰等活動,讓無法出門的民眾上網找樂子! 【網路迷因】博物館迷因日,哭笑不得地無厘頭掙扎…

【博物之島新訊】如何與觀眾對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社群媒體經營方法

大都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囊括超過40萬件藏品的線上典藏庫,邀請觀眾將藝術品擺設在「動物森友會」的家中,在網路世界當起小小藝術收藏家。(Photo credi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Instagram)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全數圖片由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