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digital transformation

【博物之島專文】荷蘭國家博物館「維梅爾」大展補完計畫!尋找下一位「新維梅爾」

維梅爾與當代荷蘭攝影師卡洛琳・希肯克(Caroline Sikkenk ),同名之〈倒牛奶的女僕〉畫作與攝影作品對照。( ©Rijksmuseum  及 王幸慈 翻攝)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你買到『維梅爾』大展的票了嗎?」在2023年的荷蘭,這句話成為博物館愛好者及遊客之間的問候語。…

【博物之島新訊】耳朵的藝文之旅!博物館Podcast以聲音傳播知識與藝術

博物館Podcast如何以聲音,傳播知識與藝術?(Photo by Meizhi Lang on Unsplash) 作者:藍敏菁(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附屬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編審、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博物館界鼓勵發展數位創新技術,並非COVID-19疫情後的趨勢。早在1990年,美國博物館聯盟(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簡稱AAM)旗下的媒體與科技委員會(Media & Technology…

【博物之島新訊】日常用品中的流動敘事:德國DOMiD博物館透過參與式典藏探究移民之聲

日常用品也能成為說故事的素材?DOMiD博物館利用線上平台,向公眾訴說遷移者不為人知的故事。(Screenshot: DOMiD-Archive, Cologne (Germany)) 作者:梁卓堯(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你有玩過「用物件說故事」的遊戲嗎?物件承載著擁有者的回憶與故事,對離鄉背井的人而言,更是自身成長故事的見證。德國DOMiD博物館(Documentation Centre and Museum of Migration in…

【博物之島專文】想做數位策展但缺工具? 「開放博物館」推出跨機構數位藏品及策展模組服務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架設的「開放博物館」平台,推出跨機構數位藏品及策展模組服務。(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文|城菁汝(國家圖書館編輯) 連續兩年(2020及2021年)臺灣518國際博物館日慶祝期間,都出現「開放博物館」的身影,您知道「開放博物館」的由來嗎?要如何成為其中一員呢?…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創造雙贏的開放價值?「博物館的未來:開放進行式」講座紀實

「博物館的未來︰開放進行式」講座以博物館數位轉型與開放授權為核心,邀請國內博物館開放文化實踐者分享各方經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提供) 作者:鄭珮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面對數位時代的開放趨勢與全球疫情衝擊下的變革,博物館如何運用數位功能為館舍加值?博物館開放的意涵及價值為何?又有哪些館舍開放的方式值得參考呢?為了響應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步上復甦之路了嗎?ICOM最新疫情影響報告上線

博物館步上復甦之路了嗎?ICOM最新疫情影響報告上線(Photo by Nick Pryde on Unsplash) 作者:藍敏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新冠病毒不斷變異,Delta變異株的高傳染力防不勝防〔註1〕。防疫模範生的台灣也在今年5月發佈三級警戒〔註2〕,全球疫情起起伏伏,博物館的開/閉館採滾動式調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近期應用新技術調查並呈現疫情對博物館的影響性,例如ICOM…

【博物之島新訊】疫情下最暖心的數位創作!英國黑斯廷斯博物館的數位拼布被計畫

英國黑斯廷斯博物館與美術館推出的「數位拼布被計畫」,成品收藏於「Art UK」網站,可隨時點閱欣賞。(Photo credit: Hastings Museum & Art Gallery, Carissa Tanton, Kate Hulme) 作者:林富萍(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許多公共場合被迫關閉,閉館下的博物館如何提供資源與服務給觀眾?此時,數位科技顯得格外重要,讓觀眾無須到館也可獲得知識與參觀體驗,館方也可與觀眾保持互動。…

【博物之島新訊】如何與觀眾對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社群媒體經營方法

大都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囊括超過40萬件藏品的線上典藏庫,邀請觀眾將藝術品擺設在「動物森友會」的家中,在網路世界當起小小藝術收藏家。(Photo credi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Instagram)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全數圖片由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