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Accessibility

【博物之島新訊】末日求生術:倫敦無家者博物館開幕展以街頭智慧推動社會變革

無家者博物館標語緞帶別針,展演進行間工作人員會發放給參與者,鼓勵觀眾一同參與行動。(林盈君 攝影) 作者:林盈君(英國萊斯特大學美術館與藝廊碩士、藝術顧問) 近年英國因為住房危機、脫歐對就業市場的衝擊以及生活成本提高等壓力,當地無家者的問題逐年升高。據Big Issue的調查,以英格蘭為例,在2023年秋季的某個晚上各地有3,898人露宿街頭【註釋1】。 倫敦「無家者博物館」(Museum of Homelessness, MoH)於2015年由潔西和麥特(Jess and…

【博物之島專文】再現心中的風景:野口勇博物館的實踐之道

野口勇博物館最初名為野口勇庭園美術館,由野口勇耗費十年打造。(攝影:謝宇婷) 作者:謝宇婷(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第一次知道野口勇博物館,是在疫情期間發現館方拍攝的影片。相比其他博物館眼花撩亂的線上展間以動畫、360度環景試圖呈現豐富的內容,野口勇博物館反其道而行,以固定的長鏡頭從不同角度拍攝展間與花園,甚至單件作品。觀眾可以看到窗外光影如何隨著時間在展間移動、花園裡的樹葉與蟲鳴鳥叫隨風入耳,對應沈靜自如的雕塑,無疑是紛亂現世中難得的療癒所在。…

【博物之島專文】朝向文化平權前進! 赫胥宏美術館暨雕塑公園 DEAI 委員會

藝術家Mark Bradford在Hirshhorn向觀眾分享他的個展創作。 拍攝者:Erin Schaff,由 Hirshhorn提供。 作者:詹話字(台北當代藝術館研究組組長、2023年傅爾布萊特研究訪問學人) 當代博物館不僅是「典藏物件」的機構,更重視參觀體驗與服務的多元性,以期實踐社會共融與文化近用的理念。美國博物館界重視多元、平等、近用、共融(DEAI,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博物之島新訊】盡在不言中:一場無障礙當代藝術的展示實驗

藝術家Misha Kahn的充氣互動裝置,由字母、數字及符號組成的名稱呼應作品的隨機性,參觀者可以遊走、觸摸、坐下、觀察裝置的動態,並透過擠壓改變裝置的形態。 作者: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本文部分內容摘譯報導自AAM Different by Design: A New, Inclusive Framework for Accessible Museum Exhibitions;Speechless: A sensory…

【博物之島專文】抗疫後,博物館的四大議題!2023年AAM《趨勢觀察:後疫情世界的建設》

AAM提出多樣性、公平性、可及性和包容性,作為博物館營運以及規劃各專案首要考量的面向;而2023年AAM《趨勢觀察》則以這四個面向,提出後疫情時代四大議題。(Nam June Paik, Electronic Superhighway. Photo by Richard Hirajeta on Unsplash ) 文|藍敏菁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兼任編審) *本文依據2023年AAM《趨勢觀察》報告摘譯報導 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博物之島新訊】2022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的力量

博物館擁有改變我們周遭世界的力量!(photo by ICOM) 編譯報導:博物之島編輯室、陳曉瑩 * 本文編譯自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官網,2022年適逢三年一度的ICOM大會,大會與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同為「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走過艱困的疫情危機後,全球博物館正積極往前邁進,在永續發展、數位創新、終身教育等議題上,為人們帶來正向的影響力!…

【博物之島新訊】8項未來教育重點搶先看!國際兒童友善博物館聯盟年會迎向未來

8項未來教育重點搶先看!國際兒童友善博物館聯盟年會迎向未來(Photo by Robert Collins on Unsplash) 作者:王惇蕙(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附屬的非營利組織「國際兒童友善博物館聯盟」(Hands O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ldren in Museums)將於2021年11月9日至12日舉辦線上年會。本年度主題為「動動手!至未來」(Hands On-into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