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詮釋

【博物之島新訊】如何喚醒沉睡的典藏品?從〈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思索傳統博物館的展示轉向

臺史博於「盛宴的餐桌」主題中,陳設1917年「江山樓」臺菜火鍋排場。(劉庭妤 攝影) 作者/攝影:劉庭妤 「如何喚醒沉睡的典藏品?」這是傳統型博物館面臨展示空間飽和之時,必須面對的大哉問,西野嘉章曾在《行動博物館—文化經濟的視野》一書提到博物館的三種型態:「大規模箱盒集中型」、「中規模網絡分散型」、「小規模單元遍佈型」,其意說明博物館為了達成更高的公眾效益,傾向將文物分散成小單位、提升機動性,配合不同需求靈活展示〔註〕。…

【博物之島新訊】一起來美術館跳舞吧!如何活用肢體讓逛美術館不無聊?

國美館「腦洞一起開—不無聊工作坊」安排學員藉由舞蹈傳達自身與雕塑作品的關係。(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作者:劉昕昀(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 2021年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了以成人觀眾為目標的特別活動「腦洞一起開—不無聊工作坊」,邀請跨領域夥伴以美術館資源規劃活動,讓家長與教育工作者在獲得資源的同時,也能發揮創意,為兒童創造獨特的美術館經驗。本文以11月工作坊「用肢體讓美術館不無聊」分享活動內涵與方法。 除了手部操作技術,重新找回身與心的副語言…

【博物之島新訊】美術館很無聊?愛爾蘭國家美術館讓年輕人策自己想看的展

美術館很無聊?愛爾蘭國家美術館讓年輕人策自己想看的展(羅苡瑄 攝影) 作者/攝影:羅苡瑄(現居於愛爾蘭之平面設計師) 你對美術館的印象是什麼?是充滿古典畫的空間?充斥看不太懂的作品?或者你會說:啊!那是藝文專業人士才會去的地方啦!為何時下年輕人不常逛美術館呢?愛爾蘭國家美術館(Ireland National Gallery)發覺年輕世代與古典藝術之間的隔閡,為此展開一項打破僵局的創新計畫! …

【博物之島新訊】大英博物館介入當代戰爭議題,特洛伊特展讓軍人、難民、女性發聲

作者∕攝影:路耘(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執行秘書) 大英博物館於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推出「特洛伊:神話與真實」(Troy: myth and reality)特展,集結橫越3千年歷史的兩百多件藏品與創作,討論特洛伊城存在的考古證據、眾神的恩怨情仇、戰爭英雄與人性脆弱,並且勇敢碰觸當代關於武裝衝突、難民議題、女性處境、創傷症候群等時代反思,對過往論述較為保守的大英博物館來說實屬突破。 再現特洛伊神話—考古、藝術與影像打造視覺經驗 展覽的起點是雕塑家Anthony…

【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博物館人必知的文資管理知識—進行文資管理前,先培養你的文資識能

克羅埃西亞巴塔納之家(The House of Batana),是當地生態博物館的解說與紀錄中心,本身是一棟位於半島海岸的17世紀老宅,整個生態博物館融入城鎮及居民的日常光景。(Darko Babić提供) 博物館人必知的文資管理知識—進行文資管理前,先培養你的文資識能 The Knowledge of Heritage Management Museum Professionals Should Know: Cultivating 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