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文化平權

【博物之島專文】朝向文化平權前進! 赫胥宏美術館暨雕塑公園 DEAI 委員會

藝術家Mark Bradford在Hirshhorn向觀眾分享他的個展創作。 拍攝者:Erin Schaff,由 Hirshhorn提供。 作者:詹話字(台北當代藝術館研究組組長、2023年傅爾布萊特研究訪問學人) 當代博物館不僅是「典藏物件」的機構,更重視參觀體驗與服務的多元性,以期實踐社會共融與文化近用的理念。美國博物館界重視多元、平等、近用、共融(DEAI,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博物之島專文】解殖民,一場正義與歷史重建之旅:專訪比利時河畔博物館策展人Leen Beyers

比利時河畔博物館(圖片來源:比利時河畔博物館官方網站) 作者:張語之、張詠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走進訪談會議室,一頭俐落短髮、目光炯炯有神的女士,即是我們的訪談對象——Leen Beyers女士。她是比利時河畔博物館(Museum aan de Stroom)策展人兼研究總監,同時也擔任ICOM COMCOL理事長兼財務長。博物館策劃了2020年「100 X Congo」(100 X 剛果)展覽,與2023年9月開展的常設展「City at…

【博物之島專文】從未抵達,從未放棄:鄭莉蓉談故宮南院以藝術活動建立友善品牌

故宮南院「夏日親子藝術月」的互動體驗區均以當期展覽內容為基礎進行規劃設計,圖為2022年的「景泰藍體感迷宮」與「鬥彩實驗室」(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年紀輕輕、帶著書卷氣息的鄭莉蓉,引用了左翼詩人和劇場工作者——鍾喬老師的話,表達內心深沉的決心。…

【博物之島新訊】耳朵的藝文之旅!博物館Podcast以聲音傳播知識與藝術

博物館Podcast如何以聲音,傳播知識與藝術?(Photo by Meizhi Lang on Unsplash) 作者:藍敏菁(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附屬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編審、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博物館界鼓勵發展數位創新技術,並非COVID-19疫情後的趨勢。早在1990年,美國博物館聯盟(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簡稱AAM)旗下的媒體與科技委員會(Media & Technology…

【博物之島專文】殖民建築中的平權故事?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博物館歷史展示

墨爾本當地的學校團體,在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前慶祝3月21日的「和諧日」,傳達社會多樣性與種族和諧。(©Courtesy Old Treasury Building, Melbourne, Australia.) 記者:謝佳均(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2年博物館文化民主國際研討會以「參與、合作、近用、平權」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一同探討博物館如何在不同面向的實務工作中實踐文化民主(cultural…

【博物之島新訊】破冰的歸途:格陵蘭島的實驗性視覺返還計畫

東格陵蘭島的小鎮Tasillaq,。Roots2Share計畫中進行視覺返還的藏品絕大多數都是在本地的因紐特人。(Photo by Barni1 on pixabay) 作者:林亭吟(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當代西方博物館走向文化平權、去殖民與博物館行動主義等趨勢,正視海外殖民主義侵略過往的歷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其中,牽涉族群情感、文物保護,並具高度政治敏感性的「文物返還」成為新的挑戰。…

【博物之島新訊】聽見被社會淡忘的聲音:台北當代藝術館「非遊記」的異文化對話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非遊記」特展透過聽覺,吟唱移工來台的生活困境與無奈。展覽將持續展至2022年7月17日。圖為施永德作品《不同吸引力 II:移鄉》。(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 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作者:黃小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