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博物館人物專訪

【博物之島專文】建立去殖民化的公平變革:專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館長Brandie Macdonald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IUMAA)除了致力於展示、典藏工作外,還為學生提供許多實習的機會。(圖片提供:IUMAA) 作者:張雅萍、林俊強、王佩鈴、謝子喬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碩士生) 國際博物館協會典藏委員會(ICOM-COMCOL)秘書長Brandie…

【博物之島專文】臺灣故事整理術:專訪臺史博《觀・臺灣》前主編陳涵郁

臺史博陳涵郁介紹《觀・臺灣》。(郭冠廷 攝影) 作者:謝佳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走進專訪會議室,大桌上擺放2009年創刊至今的《觀・臺灣Watch Taiwan》,相疊起來高度不過三十幾公分,其中卻承載無數臺灣歷史與地方故事,以及幕後作者、編輯群難以計量的繁瑣流程與揮汗心力。刊物之後,是一位帶著書卷氣息、神采奕奕的女性——《觀・臺灣》第十期至第五十五期主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下簡稱臺史博)陳涵郁助理研究員。…

【博物之島專文】從未抵達,從未放棄:鄭莉蓉談故宮南院以藝術活動建立友善品牌

故宮南院「夏日親子藝術月」的互動體驗區均以當期展覽內容為基礎進行規劃設計,圖為2022年的「景泰藍體感迷宮」與「鬥彩實驗室」(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年紀輕輕、帶著書卷氣息的鄭莉蓉,引用了左翼詩人和劇場工作者——鍾喬老師的話,表達內心深沉的決心。…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2016年臺史博「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文|謝佳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每當一首歌曲響起,都能夠召喚出每個人心中的某一個時代、某一段記憶,透過節奏、歌詞,聽歌與寫歌的人相互共振及共情。因著「聲音」能夠引發共感的特質,當代許多展覽也透過展示聲音,為觀眾提供更豐富的觀展體驗。然而,我們如何展示無法以肉眼直接看見的「聲音」呢?又如何透過展示音樂再現歷史?…

【博物之島專文】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錢曉珊負責之「2020人權藝術生活節」,其中的親子劇場《慢慢》。(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記者:陳佳汝(博物之島特約記者)、葉家妤(博物之島專任助理) 國家人權博物館(以下簡稱人權館)近年拓展白色恐怖歷史之外的人權議題,並發展多元化教育推廣活動。而如何將人權概念往校園扎根,甚至讓兒童有初步人權概念呢?這項深具挑戰性的工作,由展示教育組秘書錢曉珊帶領人權館團隊,一齊在博物館教育路上,開發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