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公眾參與

【博物之島新訊】跨越虛擬的真實對話:伊利諾州大屠殺博物館沉浸式互動體驗

高齡的猶太大屠殺倖存者,正坐在環繞式攝影環境中接受訪談。(Courtesy of Illinois Holocaust Museum & Education Center) 作者:劉曉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距離芝加哥歐海爾國際機場(Chicago O'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半小時車程的伊利諾州大屠殺博物館和教育中心(Illinois Holocaust Museum & Education…

【博物之島新訊】末日求生術:倫敦無家者博物館開幕展以街頭智慧推動社會變革

無家者博物館標語緞帶別針,展演進行間工作人員會發放給參與者,鼓勵觀眾一同參與行動。(林盈君 攝影) 作者:林盈君(英國萊斯特大學美術館與藝廊碩士、藝術顧問) 近年英國因為住房危機、脫歐對就業市場的衝擊以及生活成本提高等壓力,當地無家者的問題逐年升高。據Big Issue的調查,以英格蘭為例,在2023年秋季的某個晚上各地有3,898人露宿街頭【註釋1】。 倫敦「無家者博物館」(Museum of Homelessness, MoH)於2015年由潔西和麥特(Jess and…

【博物之島新訊】穿越時空的N種方法:2024年臺南人權月探尋城市中的白恐故事

2024年臺南人權月以四個不義遺址地點,呈現地方白色恐怖歷史,包含南美館1館、愛國婦人會館、麻豆總爺藝文中心及新營曬書店。圖為愛國婦人館《星空下的黑潮島嶼》展區。(吳欣穎 攝影) 作者:沈菲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系藝術理論與評論碩士) 2024年8月臺南市政府首度舉辦臺南人權月「如果可以回去,那就把__帶回來」(活動至2024年9月8日),透過多元形式的藝術創作,並結合在地青年、藝術家、教育者的獨特詮釋,帶領觀眾重新探尋隱於城市當中,被誤解、消失的白色恐怖故事。…

【博物之島專文】自造臺南歷史: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上)

臺南市立博物館常設展中,「豐饒之城」展區呈現當地豐富的產業。(圖片來源:臺南市立博物館) 作者:謝仕淵(臺南市文化局局長) 歷經兩年多的整修,鄭成功文物館於2023年12月22日以「臺南市立博物館」(以下簡稱南博)之名重新開館,定位為「南博」系統的本館,與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等館舍組成博物館系統,共同演繹臺南文化的多元面貌。…

【博物之島新訊】相遇平宅記憶,「移動的自由」特展留存將消逝的社區故事

「移動的自由」展覽主視覺由洋蔥設計與安康平宅居民共同創作,拼貼居民的書法題字與文件,展現社區記憶。(明日製作所 提供) 作者:鄧皓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平宅」(平價住宅)為1960至70年代政府提供之社福措施,「安康平宅」為其中規模最大的區域,安置包括隨越戰輾轉來台的越棉寮難民;多年積累許多社會問題,飽受外界、甚至社區內部的汙名和偏見。 市府自2012年規劃將安康平宅階段性改建成「興隆公共住宅」,解決房舍老舊擁擠的問題,並試圖改變地方風氣。…

【博物之島新訊】城市就是博物館,社區就是展間:Floating Museum如何打破機構圍籬?

作品《河流集會》(River Assembly)停靠芝加哥河岸進行展覽。(Floating Museum  提供) 作者:謝宇婷(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博物館、偉人塑像這類主題,通常給人嚴肅沉重的印象,但芝加哥藝術團體Floating Museum透過別具創意的公眾活動,將歷史議題帶到芝加哥的各個社區展開討論,使藝術成為民眾參與對話與思辨的媒介。 Floating Museum 作品介紹 Floating Museum由藝術家Faheem Majeed…

【博物之島專文】解殖民,一場正義與歷史重建之旅:專訪比利時河畔博物館策展人Leen Beyers

比利時河畔博物館(圖片來源:比利時河畔博物館官方網站) 作者:張語之、張詠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走進訪談會議室,一頭俐落短髮、目光炯炯有神的女士,即是我們的訪談對象——Leen Beyers女士。她是比利時河畔博物館(Museum aan de Stroom)策展人兼研究總監,同時也擔任ICOM COMCOL理事長兼財務長。博物館策劃了2020年「100 X Congo」(100 X 剛果)展覽,與2023年9月開展的常設展「City 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