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互動展示

【博物之島新訊】海風吹,吹什麼?澎博館吹出島嶼生活的兒童展示

兒童探索區整體以圓形結構設計,解決地方館空間有限的棘手問題,呈現更具開放性的視覺效果,並鼓勵觀眾透過「互動」認識地方知識。(莊凱証 攝影) 作者:莊凱証(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專業約用人員)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的澎湖生活博物館於2010年成立,不僅是休閒觀光的新地標,亦是深入了解澎湖生活風貌與傳統習俗的文化窗口。常設展以在地文化為核心,營造濃厚的「澎湖味」。然而,澎博館也面臨許多地方博物館的共同挑戰: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拓展展覽主題深度,進一步深化與觀眾的連結?…

【博物之島新訊】穿越社群媒體的影像冒險!府中15「少年拍」特展的互動體驗

江奕勳打造虛擬實境遊戲《AC WORLD》,邀請觀眾透過遊戲,體驗時下社群媒體的追求名氣與關注的現象。(楊子瑩 攝影) 作者:楊子瑩(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研究助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熱鬧繁忙的板橋府中地區,既是社交聚落,也是生活樞紐。位於捷運府中站旁的「府中15」,不僅是一座兼具電影院及展覽的藝文場館,長期以來深耕影像藝術,包含動畫、紀錄片、電影及實驗影像等形式。透過展覽、影展及各項活動,回應著當代影像文化的脈動。…

【博物之島新訊】「今天、一年、一生」—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常設展間的沉浸敘事

「韓國人的一年」展廳中可見各個韓屋房間中投影著主人的生活痕跡,彷彿記憶重播。觀眾可搭配互動式展版,瞭解其中正進行的活動。(李文媛 攝影) 作者:林軒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創新中心 助理研究員)、高郁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創新中心 專案助理)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的生活都是如此度過的,未來也會如此。——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

【博物之島新訊】品味百年香氣的發展印記: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啡常好日子!」特展

展覽以1930年代的報刊插畫,呈現摩登男女在咖啡館享用冰咖啡的情景。(李文媛 攝影) 作者:李文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創新中心研究助理) 「上班,必須先喝咖啡。吃完午飯,一定要喝咖啡。與人見面時也會一起喝咖啡。我經常喝咖啡。」──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啡常好日子!」特展 位於首爾、與景福宮相連的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National Folk Museum of Korea)於2024年推出「啡常好日子!」特展(WHAT A Brew-TiFUL…

【博物之島新訊】走進藝術遊樂園!臺南市蕭壠文化園區體驗藝術的多元想像

「藝術健身房」特展,作品發想自健身器材,使觀眾可在其中伸展筋骨與作品互動。(蕭壠文化園區 提供) 作者:林育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座落於臺南市佳里區的蕭壠文化園區,是由舊糖廠建築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間,包含藝陣館及西拉雅平埔文化館、藝術家駐村空間,兒童藝術特展空間與圖書館等。 園區關注當地陣頭、西拉雅文化,例如「雲端香路.數位陣法:陣頭和他們的產地」常設展規劃系列藝陣文化體驗活動「蕭壠藝陣月—囝仔 ê…

【博物之島新訊】探索「創作」中的生活記憶!國美館兒藝基地全新教育展

展覽結合「小線索」學習單,帶領兒童從「創作」的角度認識作品,為4至12歲的兒童觀眾提供體驗藝術的多元方法。(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作者:莊棨惟(英國萊斯特大學美術館與藝廊碩士、藝術文字工作者) 國美館兒童藝術基地於2024年7月6日推出全新教育展《「我記得……」:關於記憶與想像的拼貼》(展期至2025年6月15日)。展覽以鄰里街廓、家庭及遊戲空間等主題出發,連結兒童的日常經驗與記憶,包含四個展區:「記憶中的氣味」、「日常風景」、「家的形狀」、「並置的遊戲」。…

【博物之島新訊】探訪看不見的微觀世界!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

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是全球首座以展示微生物及相關知識為主題的博物館。(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 提供) 作者:林蔓娟 (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地景建築師) 「你看不到牠們,但牠們一直在這裡。牠們在你身上,也在你身體裡,你帶著超過十兆億個牠們在日常裡遊走。」——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官網 位於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微生物博物館(Artis…

【博物之島新訊】揭開紅燈櫥窗裡的秘密!性工作者博物館見證阿姆斯特丹性產業發展

位於博物館二樓的紅燈櫥窗,為性工作者攬客的空間,現今開放觀眾坐在窗前拍照體驗,是嚴禁拍攝的紅燈區裡,少數可使用相機之處。(王幸慈 攝影)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走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街道,常見成群的觀光客尋找前往性博物館或紅燈區的路標。不同於位在水壩廣場旁的性博物館(Sex Museum Amsterdam)以探討與「性」相關的歷史及文物的視覺呈現,身藏在紅燈區內的性工作者博物館(Red Light Secrets: Museum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