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豐富多元印第安人影像的Americans展廳(來源:NMAI)
作者:江桂珍(國立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兼展覽組長)
展覽是博物館面對公眾的第一線,也是公眾認識博物館的載體,因此透過展覽將藏品與資訊有效的呈現,不僅是博物館獨特的活動也是重要的使命。博物館的角色定位,從昔日重視「物件」的收藏與研究,轉變為關注「觀眾」的體驗與互動。為使觀眾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融入公眾觀點,推動創新設計」是當代博物館展覽的發展趨勢,也是展覽不可或缺的要素,AAM公布的2019年「卓越展覽獎」總體優勝獎「美國人」(Americans)特展為此作了精闢的註解。
2019年卓越展覽獎總體優勝獎—「美國人」特展
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以下簡稱AAM)於1988年設立「卓越展覽獎」1(Excellence in Exhibition),以肯定與鼓勵向公眾提供展覽服務的博物館、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等非營利機構的傑出成果。AAM最近揭曉的2019年度「卓越展覽獎」(Excellence in Exhibition)的「總體優勝獎」(Overall Winner)由美國「國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Washington, D.C., 以下簡稱NMAI)的「美國人」特展榮獲。評委會評述該項展覽獲獎原因:「展覽善用空間、目標與中心思想,並具有超乎想像的有力敘事;關注參觀者及博物館熟悉的印第安人,深具觀眾導向的特色。」
美國華盛頓特區的NMAI典藏了美洲境內原住民的相關物件、攝影、檔案及影音媒體等,是世界上同類型博物館中典藏品數量最豐富且類型最多元的博物館之一。該館蜿蜒曲折意象的建築特色、原住民地景,以及各項展覽等活動,均為館方與美洲原住民部落及社群的協力之作,使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訪者得以感受美洲原住民的特質與精神。NMAI歷經8年的籌備過程,於2018年1月18日正式推出「美國人」特展,展期將持續至2022年。該展以幾行耐人尋味的文字作為楔子,既點出策展的問題意識,也為展覽敘事埋下伏筆:
美洲印第安人口不及美國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一,
然而他們的影像與名字卻到處可見;
他們如何能這般地在美國人生活中若隱若現……
回望歷史軌跡:「美國人」特展與印第安傳奇對話
「美國人」特展凸顯美洲印第安人在美利堅合眾國尚未誕生前的歐洲殖民時期,即成為國家認同符碼。該展引領觀者通過展廳中大量的印第安人影像,省思「感恩節的由來」(The Invention of Thanksgiving),探索「美國之后」(Queen of America)、「印第安人遷移法」(The Removal of Act)及「印第安人的勝利」(The Indians Win)等迄今仍是美國人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歷史故事,回望印第安人血淚交織的歷史軌跡,與每個故事所揭露的現象進行對話。
特展製作的「感恩節的由來」短片,透過訪談策展人Paul Chaat Smith,向觀眾述說感恩節與印第安人的淵源。1620年,五月花號船(Mayflower)載著英國清教徒到達普利茅斯(Plymouth),不少人饑寒交迫、罹病身亡。經由印第安人的協助,這些歐洲移民學會狩獵、種植玉米、南瓜等農作,隔年在慶豐收時,邀請當初幫助他們的印第安人共享。此一感恩傳統延續至今,成為美國全國性節日。然而Paul Chaat Smith也提醒大家,每年瘋狂慶祝的同時,應反思「感恩節」的真正意涵,重新審視印第安人對國家的犧牲奉獻。
「美國之后」單元,透過美國史上傳奇人物,維吉尼亞州印第安部落聯盟的酋長波瓦坦(Powhatan)之女寶嘉康蒂的一生(Pocahontas’s life),見證英國在北美洲第一個殖民地—詹姆斯鎮(Jamestown)的建立與繁榮,為美國建國萌枝發芽。寶嘉康蒂是美國開創者中唯一的印第安人,被譽為「美國之后」。此單元闡述她何以成為深植世代美國人心中難以忘懷的歷史人物,以及美國眾多藝術創作描繪的主題,如1907年發行的寶嘉康蒂圖像郵票、膾炙人口的迪士尼經典動畫「風中奇緣」中的印第安公主等。
「印第安人遷移法」單元述說1830年安德魯・傑克遜總統(President Andrew Jackson)簽署了《印第安人遷移法案》,約6萬8千名印第安人被迫離開世代居住的傳統領域,遷移到政府規劃的西部印第安人保留地,其中超過1萬人因不願離鄉背井而付出寶貴生命,這條承載印第安人血淚遷徙史的路徑被稱為「淚之徑」(the Trail of Tears)。此展區展出《印第安人遷移法案》及相關文獻檔案,再現當時印第安人被迫放棄家園遷徙西部的血淚史,說明印第安人遷離後的廣大肥沃土地成為國家發展棉花產業,創造財富的基地,而棉業衍生的蓄奴議題,也為日後美國南北戰爭埋下伏因。
「印第安人的勝利」展示單元,向觀者展現印第安人引以為傲的「小巨角戰役」(the Battle of Little Bighorn)輝煌戰果。1876年蒙大拿州的蘇族(Sioux)印第安人擊潰南北戰爭北方名將喬治・阿姆斯壯・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軍隊。這場戰役是印第安歷史上的榮耀印記,也是美國史上令人震驚的事件。自此,配戴鷹羽頭飾的蘇族形象成為印第安人的集體象徵符碼,不僅是美國人心中的「英勇」表徵,更是國際間「美國」的象徵標誌。
融入美國公眾聲音,呈現印第安人觀點
「美國人」特展跳脫傳統「神話式歌功頌德」的展示手法,從觀眾導向的視角出發,探討與美國公眾切身相關的「美國人」主題。展示內容以對美國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為主軸,透過美國人生活周遭隨處可見、具影響力,但有時卻遭貶抑或輕蔑的印第安圖像、人名與故事,營造同理心(empathetic)、參與式(participatory)的展示情境,拉近觀者的距離。該展從三段與印第安人切身相關的小歷史切入,探討其在美國大歷史脈絡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闡述印第安人早已被嵌入美國流行文化與國家認同,和美國人產生深層連結;同時也提醒觀者,印第安人是美國土地上最早的住民,可說是道地的「美國人」。美國早在建國之前,即與印第安人結下不解之緣,他們的協助與犧牲,奠立了今日美國的基礎。整體展覽敘事不僅融入美國公眾的聲音,也呈現印第安人的主位(emic)2觀點,為當代博物館展覽提供了學習範例。
註釋:
- 美國博物館聯盟「卓越展覽獎」每年評選一次,以「博物館展覽標準暨卓越指標」作為重要評選依據,該獎項係由「聯盟專業網絡委員會」(Alliance Professional Network Council, PNs)下的AAM策展人專委會(Curators Committee, CurCom)、AAM教育專委會(the Education Committee, EdCom)、美國博物館展覽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eum Exhibition, NAME)、AAM觀眾研究與評估專委會(the Committee on Audienc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ARE)等所組成的評選委員會辦理。
- 主位(emic)觀點係指被研究者取向的觀點。
參考資料:
- 風傳媒〈他們才是真正「美國人」!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特展回顧原住民族遭迫害的血淚之路〉(美國之音)
-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Excellence in Exhibition Competition
-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Excellence in exhibition awards / Thirty-First Annual Excellence in Exhibitions 2019
-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Standards for Museum Exhibitions and Indicators of Excellence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Battle of the Little Bighorn/United States History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dian Removal Act/ United States [1830]
-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Washington, D.C., Americans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