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新訊】博物館如何利用網路迷因與年輕族群互動?

作者:陳瑋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在社群媒體無孔不入的數位時代,網路行銷成為博物館親近年輕族群的重要手段。在網路傳播現象中,網路迷因(internet memes)的影響力不可忽視。迷因(或作謎因)是一種網路惡搞文化,創作者運用拼貼的手法,將其他的符號或文字加入原始文本之後創造出新的文本意義,以達到諷刺時弊或娛人娛己的目的。迷因的形式可以是圖像影音網站、一個詞彙或短語,使用者可進行再次創作。迷因隨網路的大量分享與轉貼而能見度大增,有些在短時間內便引起全球瘋傳。

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擅於使用藏品影像創作網路迷因。圖片來源CC BY-NC-SA 2.0

本來屬於非主流的網路迷因,逐漸走進大眾生活,也被博物館利用作為宣傳的媒介和展覽內容。2018年4月,美國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一群理工科學生創辦迷因博物館(Memes Musuem),以快閃博物館的方式在校園及紐約舉行,展覽形式非常簡單,就是把迷因圖片放大成海報並以畫架展示,每張圖片旁邊設置便利貼和筆,讓觀眾即時互動,參與創作詮釋和寫下個人感受,藉此分享歡樂與創意。同年8月23日,英國博物館界訂定當天為博物館迷因日(Museum Memes Day),以#MusMemes標籤在推特發布圖文,各館發揮創意,展示其幽默親民的一面。

2018年9月,迷因線上百科全書 Know Your Meme 在動態影像博物館(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策劃「迷因二十年」(Two Decades of Memes) 特展,該展覽回顧迷因在網路史的起源、歷史和演變,以靜態影像輸出及投影機循環播放形式,呈現由社群媒體 Reddit、Tumblr、facebook、Twitter等7000名用戶及員工選出、具代表性的迷因,從1998年面世的第一個迷因開始,以2018年流行的「大腦開發」作結。展廳設有論壇空間,讓社交媒體管理員、專家、記者、迷因創作者討論和博物館參觀者對話,討論主題包括:迷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迷因在廣告中的應用、迷因的政治等、迷因在社會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線上線下的生活。

博物館作為面向未來的機構,需要掌握數位行銷的趨勢。比方說在編制中納入嫻熟網路潮流語言、具備與鄉民對話能力的粉絲頁管理員,除了可以幫助博物館適應新世代的線上互動模式,更能有效行銷博物館。為藏品的圖像加入有趣的設計對白,不只能增加話題,也可創造古今連結,讓屬於過去的物件融入當代生活。


資訊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