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新訊】探索博物館之謎 實境遊戲正夯!

作者:林琮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近年來博物館逐漸規劃實境遊戲的展示教育活動,觀眾能在展場中邊解謎邊觀展,獲得學習、社交、娛樂兼具的博物館經驗!


在身為終身學習場域的博物館中,「玩中學」不再只是兒童的專屬權利!為了吸引青年族群,博物館近年來開發各種以遊戲為基礎的展示教育活動。除了已被社會大眾熟知的數位遊戲、桌上遊戲,實境遊戲也逐漸受到博物館的重視。自2013年起,許多博物館紛紛與業界專業團隊共同合作開發實境遊戲。

以遊戲方式而言,許多博物館的實境遊戲須透過APP解謎,甚至結合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等技術增加感官豐富性,如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情境步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探索科博尋寶趣」、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的「鶯陶館的遺跡」等。另一方面,也有博物館提供實體道具與謎題本,如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沉沒的瓶中信」以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腦入謎室」特展。

在科教館「情境步道」實境遊戲解謎同時,也能瞭解人類眼睛構造與成像過程。
閱讀展示說明文後,解開科博館「探索科博尋寶趣」中的謎題,也瞭解竊蛋龍的發現歷史與特性。

在場域類型上,較常見到「密室逃脫」與「戶外解謎」兩種。前者多將博物館展覽或館舍化身為密室空間,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英雄之路.勇闖福爾摩沙」、奇美博物館的「穹頂計畫」、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迎貓祭」。後者則是博物館結合周遭街區、城區等較大型的戶外場域,如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大溪時空旅人」以及「鬥陣慶公生—大溪探險故事」,即是將謎題設置於館舍以及周邊街區的店家或景點。

化身為在地重要歷史人物,玩家透過APP解開木博館「大溪時空旅人」之謎(感謝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圖片)
時空穿越返回民國 60年代的大溪,參與者在「鬥陣慶公生—大溪探險故事」實境遊戲中,必須收集8樣供品,在遊戲同時也探索大溪的歷史故事(感謝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圖片)

不論何種類型,透過以實境遊戲為基礎的遊戲式學習(game-based learning)模式,博物館試圖引發觀眾的學習動機,使觀眾能夠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不但能提供博物館欲溝通的知識內涵,遊戲更能培養問題解決、創新思考、團隊合作等關鍵能力,進而達到有別於過去博物館學習的成效。


相關資訊: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