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邁向以高齡為主體的未來:2019高齡終身學習與福祉科技國際研討會

作者:郭冠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2019高齡終身學習與福祉科技國際研討會於2019年4月25-26日由自然科學博物館與中正大學共同主辦,搭配科博館特展「親愛的,我老了」,探討以高齡為主體的未來。


我國於2018年正式轉為高齡社會,推估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以高齡為主體的未來正在成型,究竟社會、民眾與博物館該如何面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中正大學於2019年4月25-26日共同主辦「2019高齡終身學習與福祉科技國際研討會」,搭配特展「親愛的,我老了」,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一同探討活躍樂齡 (Active Aging)、高齡終身學習、多世代交流與福祉科技等議題,激起各方火花之餘,更期許以行動實踐理念,因應未來挑戰。

活躍樂齡作為目前政策設計、執行重點,有任何測量基準嗎?芬蘭Jyväskylä大學老年學研究中心Taina Rantanen教授分享評量活躍樂齡的量化指標,以及個人層級活躍樂齡新定義。她強調活躍樂齡與生活品質為正向關係,教育更是其中關鍵。

Taina Rantanen教授提出活躍樂齡的量化指標與個人層級新定義(攝影/劉德祥)

而博物館身為教育機構,又是如何成為高齡者、甚至全體民眾終身學習的場域?英國利物浦博物館 Carol Rogers主任帶來該館多元學習案例,包含針對失智症照顧者與患者設計的活動、數位APP,並有鼓勵跨世代交流之共同學習方案。新加坡國家文物局 Alvin Tan副執行長則介紹遠距機器人導覽服務,藉由搖桿,自由控制攝影機聚焦展品,讓無法出門的特殊需求者身歷其境。

此外,泰國國家科學博物館透過「Happy Family Happy Aging」展覽,讓年輕世代身體力行學習老化知識,該館副館長Ganigar Chen表示從小培養同理心可促使社會順利邁向高齡未來。而本次科博館特展「親愛的,我老了」亦將研究應用於實際層面,藉由增重裝置讓觀眾親自體驗長者行動障礙,發揮博物館知識轉移功能。

因應高齡社會有各種嘗試,日本東京大學高齡社會綜合研究機構牧野篤副機構長便分享回歸人與在地社區根本關係、多世代之間正向互動循環的營造案例,他表示若要創造高齡社會的可持續模式,必須人人活躍,並以高齡者為主體支撐兒童培育,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楊志良理事長對此大力回應,「鼓勵爺奶去照顧小朋友!」促進世代交融,共同學習。

研討會圓桌論壇(攝影/劉德祥)

本次研討會包含三大主題:高齡福祉科技、高齡友善環境及通用設計、高齡終身學習,共九篇論文發表。透過跨領域、跨世代的綜合討論,提供博物館未來實踐之豐富可能性,以促進活躍樂齡、終身學習的社會。

 


相關資訊: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