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臺灣原民館的走向

作者:李莎莉(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北投文物館館長)
緣 起
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是什麼?

臺灣各縣市常見有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一般多簡稱原民館)的設置。它多數位於原住民族分布密集之地方鄉鎮內,主要功能為呈現在地部落社會、歷史、及文化。設立原民館是為了使基層地方都能擁有一座社區博物館,充分吸納民眾參與,且足以永續經營。簡單地說,它就是一個文化據點。原民館的多元屬性,一方面展現出臺灣原住民族豐富的在地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亦可發展成為社區重心和旅遊資源提供處,為地方帶來經濟效益。理想上,原民館除了應具備傳統博物館的典藏保存、研究詮釋、展示規劃、教育推廣、休閒娛樂等五大功能之外,更須兼顧經濟產業的第六功能,進而結合觀光來振興地方產業、活化社群,最終更能發展出地方族群獨特風格,並成為人們的文化認同地標。

原民館如何興起?

1998年,臺灣省政府開始推動「一鄉一特色」政策。精省後,相關業務移撥至今原住民族委員會(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簡稱原民會)。該會於1999年推動「原住民文化振興發展六年計畫」,將補助地方興建原民館列入開發計畫項目之一,藉以充實鄉鎮的文化設施,創造原民社區/部落新活力。該會於2005年提出「原住民文物(化)館改善計畫」,其目的在整合並善用地方資源,以達活化文物館之效。透過文化(物)館的設置,除能保存原住民傳統文物、記錄部落的文化發展歷史之外,同時能成為地方鄉土教學、部落教育之自我學習與成長的場域。自1998到2007年,原住民族地方政府陸續申請興建了29座原民館。當時有23座公辦公營,6座委託民間團體、協會或學校經營管理,目前則為全國各縣市地方政府所主管。

 

全國29座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分布圖
發 展
輔導策略

自2007年開始,在原民會指導下,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簡稱原發中心) 承接起原民館活化計畫,委外尋求博物館專業團隊進行輔導,協助原民館的業務推動。在資源整合上,結合地方政府之文化藝術活動,帶動地方文化與經濟之發展。為了有效解決問題並推動活化原民館,至2017年已推動了10年「地方原住民族文化館活化計畫」。這10年間有9年的輔導團隊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在多方積極努力下,各地方原民館經營管理成效日漸彰顯,

原民館包括定位策略、發展策略與行銷策略在內之整體策略發展定位/定調路徑如下:

 

圖2-1 原民館整體策略發展
原民館整體策略發展

 

輔導團隊有機會承接這項極具意義的工作,從近程的摸索階段,先經基礎輔導與人才培力之後,進到中程的成長階段,再透過實務操演與整合資源的「大館帶小館巡迴展」,從而進入長程的茁壯階段。看著全臺如此多館舍從被污名化為「蚊子館」到今天已然遍地開花,有了具體豐富的內涵,我們更加相信輔導策略運用的成效,目前更且朝永續經營目標邁進。

第一座設置完整典藏庫房的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李莎莉攝於2010.8.18)
第一座設置完整典藏庫房的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李莎莉攝於2010.8.18)
擁有研究人員的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李莎莉攝於2017.9.16)
擁有研究人員的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李莎莉攝於2017.9.16)
苗栗縣泰雅文物館舉辦穿越與穿新泰雅織品藝術巡迴展(李莎莉攝於2017.10.2)
苗栗縣泰雅文物館舉辦穿越與穿新泰雅織品藝術巡迴展(李莎莉攝於2017.10.2)
凱達格蘭文化館的教育推廣-動手翻翻看 (李莎莉社於2014.7.8)
凱達格蘭文化館的教育推廣-動手翻翻看 (李莎莉社於2014.7.8)
擁有專業舞團的桃園市原住民文化會館 (李莎莉攝於2010.8.18)
擁有專業舞團的桃園市原住民文化會館 (李莎莉攝於2010.8.18)
最早建置完善禮品坊的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 (李莎莉攝於2013.11.14)
最早建置完善禮品坊的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 (李莎莉攝於2013.11.14)
目標

活化原民館的計畫,係整合地方造景、造產與造人資源,由「營運活化」、「文化培力」與「產業加值」三大價值加值應用模式進行。輔導團隊協助並引導主事者、館員及各縣市鄉鎮相關承辦作業人員等,完成了具備博物館專業運作的思維,以及正確經營理念與方法的基礎任務。再者,更積極達到活化目標,推展、傳承原住民族文化,整合運用產官學媒資源,帶動原住民族經濟產值,推展文化觀光等價值。

走 向
穩定、成長、永續

(一)定位與特色明確

  1. 擬訂「各館所年度營運計畫書」,針對定位策略、發展策略、行銷策略推出年度計畫。
  2. 每年進行「觀眾滿意度的問卷調查」,暸解參觀者的屬性及年齡 層等,再針對主要參觀者進行各項服務,提增營運管理的發展。
  3. 依照既定方向,主動蒐集或徵集相關資料、老照片對照展 品,豐富並發揮館所特色。

(二)人事機制需穩定

  1. 10年來各館所只有一位臨時駐館策展規劃解說員,在一年一聘或隨著長官去職的體制下,其穩定性始終不高,另清潔維護員又由主管單位自行聘任,搭配上常見困難,整體人力更顯不足。
  2. 原民館若要健全營運,至少需要6位館員。建議以考試方式聘用正式館員,同時長期編列名額與經費。或亦可委外管理經營,如此方能較穩定成長。
  3. 原住民特考已編列「博物館員」的名額,請各縣市鄉鎮公所承辦單位能提出名額需求,以延攬博物館專業人才。另外,原民會組織條例或可修改,明訂博物館專業人員或教育人員的任用名額。

(三)專業設備與經費

  1. 主管機關應制訂中、長程計畫,在軟、硬體設備方面,逐年編列預算經費供各館運用。
  2. 擁有恆溫恆濕的典藏庫房及展櫃,才能有效維護保存各館珍貴的典藏文物。
  3. 鼓勵、訓練各館所館員具備策展及撰寫計畫書能力,有系統地向其他公立單位或民間企業尋求贊助。

(四)行銷推廣與宣傳

  1. 新媒體的運用,網路、APP、QRcode的行銷宣傳必須落實。
  2. 結合產、官、學、媒的資源整合,如原民台製作原民館的專集或節目,或與各館教育推廣或藝文展覽、文創產業等結合宣傳。
  3. 制訂標準行政作業流程、合理健全的委外經營機制,檢討適法      性,使各館或委外單位有所依循,繼而協助館所周邊的發展,如禮品部、餐廳的設置、工作坊的進駐、藝術市集的推動等。

(五)資源整合與發揮

  1. 以國家級原住民族博物館為中心,運用衛星城的概念,一起推動與發展。
  2. 落實「大館帶小館」的機制。由主管單位積極向各公私立博物館,爭取建立軟、硬體資源共享,以達文化教育推廣的功效。
  3. 原民會盤點既有的「駐村藝術家成果展」、「兒童繪畫成果展」、「教育成果展」、「產業成果展」、「文化創意產業」等,規劃巡迴至各原民館展出,以豐富各地方社區的文化內涵。

 


更多資訊: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