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劉世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展示教育組)
博物館的特展展示週期一般設定為3至6個月,為求文物展示效益,須應用多樣性的展示媒體與家具設備,然而豐富性與互動性等需求也反映在高昂的製作成本與運輸費用上,成為博物館營運的壓力。若將永續設計納入展示規劃,便能創造博物館的循環經濟。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落實永續理念,建立起一特展機制,無論是自辦展或是與其他博物館進行展示交流,於規劃期間,即評估各流程作再生設計與降級回收再利用之可能性。由於長年辦理特展,每檔展覽撤展後遺留的展示家具即為評估之重點,為降低廢棄物處理量,可進行再生設計者由館方保留保管,無論是一片隔間展板或一座展示櫃,皆儘可能延長其使用年限。
史前館亦參考國內外某些展示場域的作法,譬如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特展廳,在牆面預埋模組化固定件,每當特展更動,活動牆面更新設計,便可透過乾式施工將移動式牆面固定,減少新展示牆的製作。有鑑於此,史前館在委請木作時,多建議以螺絲固定方式代替釘槍,同時以建築尺度中模具的概念,如3尺乘6尺、4尺乘8尺製作大型隔間模具,以30公分為一展示單位尺寸,降低回收使用的不便,並便於提供下一檔特展使用。
史前館特展撤展後的大型展示家具,經完整性評估或作修整,集中存放於展示準備區,如鐵件、燈具、展台、壓克力、特殊五金等,這些展示家具之回收再利用率達70%。一般展示常使用的壓克力罩,易因展示產生刮損,便以降級回收的概念再利用,提供為創意生活教育場域的使用材料。做為教育場域的典範,在整體成本與社會價值觀的考量下,「從搖籃到搖籃」*讓物質不斷循環使用的永續循環概念是博物館必須努力貫徹於實踐的目標之一。
*搖籃到搖籃 (Cradle to Cradle) 乃對應傳統產品「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 物質被開採、利用、廢棄的歷程,倡議在產品設計階段便構思產品的結局,讓物資不斷循環。
更多資訊:
- C2CplatformTW (2018.9.21) 搖籃到搖籃設計概念介紹 (Youtube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