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宜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何謂社會永續性? 博物館在社會永續與友善平權的議題上能如何貢獻己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於2018年11月29日邀請到資深的新加坡獨立博物館教育人員陳愛云 (Karen Chin),透過實務經驗,分享新加坡博物館的實踐概況。現任新加坡動物園教育部門助理總監的陳愛云,曾任職新加坡亞洲文明館、土生華人博物館及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多次獲邀在ICOM的年會上發表,其執行的教育活動更曾獲選為值得學習的典範 (Best Practice Award)。
陳愛云以她執行過的幾個實務案例說明她在博物館中思考及實踐社會永續與友善平權的洞見,首先是博物館應擁抱社會挑戰,不畏敏感及困難的社會議題,如多元性別、高齡者及失智症患者等。以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的失智症友善空間計畫為例,館方邀請失智症長者參觀展覽;每位長者皆有專屬的導覽志工,引導他們觀看特別能引起回憶的展品,也因此常發生一些令人暖心的故事。如有位長者在婚禮展區中足足分享了10分鐘,他的女兒在事後表示這也是她第一次聽聞那些故事。活動最後,博物館準備了土生華人傳統的長桌宴,讓參與者重溫昔日宴席的回憶。
美術老師的專業在學科取向的華人社會普遍不受重視,這也是值得博物館挑戰的現象。在亞洲文明博物館一項館校合作的計畫中,館方邀請學校美術老師在活動前到館培訓,傳授博物館導覽及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技巧,由美術老師作導覽,讓參與的學生和家長體驗美術老師的專業;該計劃讓博物館借重到美術老師在藝術教育的專業,另方面也期望透過活動讓美術老師找回其尊嚴。
同樣創造雙贏的,還有新加坡動物園針對有智能障礙的年輕人所舉辦的家庭日活動,讓他們向家人介紹動物,以建立其自信及與家人間的連結;而這樣看似簡單的活動設計,須事前進行充分的溝通與排練。儘管活動規劃費時費力,動物園亦從活動中受益,獲得新的活動靈感,如一位參與者曾在討論過程中提出想以歌唱的方式讓家人猜測接下來的導覽內容等,各種創新的介紹方式可為未來博物館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
關鍵詞:社會永續性 Social Sustainability, 友善平權 I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