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圖像授權經過設計轉化,成為符合市場競爭力又具有文化故事的物件,圖為有書如玉計畫產品「裸皂」,攝影/黃英哲,2018。
撰文/攝影:黃英哲(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行銷組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一、博物館視角下的社會企業概念
博物館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在其發展的脈絡趨勢中,始終存在著與時俱變的特性。相對於傳統博物館學觀念的「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 於1980年代興起,開啟了博物館傳統功能的省思浪潮,從公眾的需求來看,當代博物館的功能已不再只是一個保存文物、傳遞知識的機構,而是一個讓觀者產生藝術感知的公共空間(public space),回應社會公眾對於博物館的需求,這成就了當代博物館界的重要概念轉變,形塑出博物館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核心命題。
如果博物館的典範轉移涉及其與社會的關係,在這個範圍領域甚廣且議題多元的討論構面當中,從「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概念的視角探討博物館功能及角色的定位,或可成為博物館新典範建構的基礎性原則之一。資深學者Stephen Weil 向來為博物館型態多樣性的主要倡導者,即便如此,他仍認為大多數類型的博物館,在使命、功能與目標上都應該符合一種嶄新的主流價值,此即整合社會企業概念的運作模式。
博物館與社會企業關係的討論在歐美地區相對較為興盛,主要源自於該地域社會企業概念的發達以及博物館高度經費自籌比例之故,由於臺灣多數公立博物館營運仍是仰賴公部門運算或作業基金支應,因此,在社會企業概念上更加重視博物館的社會責任。本文綜整博物館的社會企業概念,是博物館透過尚在發展中的社會企業商業模式,從傳統上依靠政府補貼營運、企業贊助、慈善捐款,捐贈的非營利組織,逐漸轉型為有能力運用創新的市場原則,以達成其社會使命的社會企業型博物館機構。
二、博物館結合文創與公益的途徑:公益文創
現代的博物館在傳統所認知的典藏、研究、展覽、教育四大功能之外,發展文創成為「第五元素」,逐漸成為全球各地的營運趨勢,文創與社會價值這看似天秤的兩端,如何在這波浪潮中以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方式彰顯,便是另一值得探討的議題,本文認為臺灣博物館發展以「文創公益化」為核心概念的「公益文創」,或可提供一個思索面向。「公益文創」以非營利組織公立博物館的社會企業化為概念,整合社會與商業模式兩種特質,在實際操作方面或可先以專案計畫先行以凝聚共識,其架構主要是公(博物館)、社(社會團體)、企(參與企業)、藝(藝文產業)四方合作,以博物館為平臺,整合各方專業及資源進行跨領域合作,涵蓋文創開發產業鏈的前端(圖像授權)、中端(計畫產品設計轉化及製作)及後端(銷售通路及行銷)的內容,試圖建構一個跨領域、可持續性的創新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概念圖如下圖:
三、博物館整合社會企業概念的實踐
本文以國立歷史博物館(下稱史博館)為例,該館企盼透過文創業務的發展,整合社會企業的概念在博物館商品開發生產的產業鏈中,史博館於2012年至2014年間與臺北勝利手工琉璃庇護工廠與新北市樂山療養院合作,與前者合作「傳玻者」商品共計12款,其中「金沙大圓盤」商品獲得文化部2014臺灣優良工藝品評鑑「美質獎」;與後者進行「藝術療癒」,協助院生的創作轉化並開發商品,這些文創新嘗試促使史博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規模,以計畫先行的方式推出「公益文創」計畫。
史博館「公益文創」計畫迄今已執行兩個階段的計畫內容,包括第一階段「琉璃亮點」計畫(2014至2016年),以及第二階段「有書如玉」計畫(2016至2017年)。「琉璃亮點」計畫的合作對象為「臺北勝利手工琉璃庇護工廠」,其前身為是全國首座小兒麻痺兒童之家,自2008年發展琉璃手工製品以來,在技術與產品線方面堪為完整,故計畫的核心目標在於協助其「品牌升級」,以館藏溥心畬的畫作圖像,開發完全以琉璃製品為主的系列計畫產品;「有書如玉」計畫合作對象為「喜樂小兒麻痺關懷協會附設愛加倍工場」,是彰化縣第一家縣府立案的身心障礙庇護工場,主要以傳產印刷維持運作但期盼轉型,故該計畫核心目標為「產業升級」,以館藏常玉畫作圖像開發具有3D印刷、織品畫等技術及附加價值高的計畫產品。
兩個階段的計畫總計募集20家參與企業及專案資金計新臺幣450萬元、應用館藏數位圖像20張、開發公益文創系列計畫示範產品20款,其中有9件產品已經完成商品化,並進入到市場通路。史博館並於2014至2018年間策劃一系列「公益文創」特展及記者會,除了於史博館本館展出之外,另於臺北松山機場國際線藝文展示區、松山文創園區、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等展覽場域展出6場次,並與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合作,製作紀錄片及主題節目,若以四方合作當中的博物館為主體,進行「社會投資報酬」(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評估,從成本端來看,史博館投入的資源主要是博物館人力的規劃及運用館藏圖像授權機制,預算數為零,其成本是博物館專業運作而非經費;以成果端來看,開發出來的商品以專案方式減免授權成本、提升市場競爭性,並將利潤直接回饋給社會團體,無論是可量化的實質的商品利潤、節目製作及媒體露出的成本,或是協助其產業升級、開發潛在客戶以及品牌形象提升等非量化評估,其衍生性效益均大於投入之資源成本。
小結
從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的角度來看,公益文創可視為博物館整合社會企業概念的一種社會實驗,其核心價值在於公益是服務社會、文創是創意共利,博物館文創經營與社會公益結合,一方面滿足博物館作為社會參與的文化機構,積極運用自身營運特色,符合社會對於博物館的期待;另一方面以文創社會化的角度,突破文創等於商業的框架,以圖像授權方式更彈性應用館藏價值,成為社會資源的整合平臺,讓博物館更進一步貼近社會大眾的日常。
延伸閱讀:
-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8) 2017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
- Social Value UK (2015) A Guide to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Jan 2012)
- Social Enterprise Alliance (2012) What is Social Enterprise
- ICOM-INTERCOM (2006), Fleming, D. Museums as Social Enterprise (Download Papers)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