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新訊】博物館走進未來的任意門:北師美術館的傳承與創新

《日本近代洋畫大展》與工業技術研究院跨界合作,將「可見光通訊」和AR擴增實境技術應用於導覽,並以「任意門」作為虛實共構的意象

《日本近代洋畫大展》與工業技術研究院跨界合作,將「可見光通訊」和AR擴增實境技術應用於導覽,並以「任意門」作為虛實共構的意象 。

撰文: 陳瑋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2018年11月林曼麗教授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以「博物館與美術館的未來性」為題,回顧北師美術館的籌建歷程、經營理念及策展案例。

北師美術館成立的契機,是一百二十餘件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永久借展的百年石膏模製品。經過多回研究與討論,展覽形態從原本陳列館的格局,轉變為交通便利、親近人心的當代美術館。策展方面,利用裝設大面落地窗的挑高主展間,企圖令周邊環境與都市生活感融入觀展經驗。地下室展場的黑盒子空間則用於錄像作品之展出。

籌備召集人林曼麗希望北師美術館能作為美學細胞,在城市中不斷繁衍、擴散新型態的Museum概念,成為學校師生及社會大眾生活中的一部分。她認為當代的博物館應作為一座開放平台,誘發不同世代彼此聆聽對話,創造無限可能的未來。而在求變求新的同時,也要堅守專業與美感,例如嘗試讓觀眾欣賞作品時,不受到解說文的干擾,以線上資料庫、APP程式、另設自由索取文物資料卡牆等方式取代作品側邊說明牌,兼顧觀眾的美學感受與獲得知識的需求。

北師美術館以「依然是藝術的前衛•教育的先鋒」自我定位,2012年開館首展《序曲展》即強調該校在台灣藝術史扮演的角色,更邀請蔡明亮導演與學生展開電影藝術與平面美術的對話。延續北教大日治時期為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的歷史軌跡,與日本頻繁合作,繼2014年在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舉辦《台灣近代美術─留學生們的青春群像(1895-1945)》展覽,2017年策劃《日本近代洋畫大展》,展示來自日本三十多間美術館所典藏的近代油畫與水彩畫作;2019年推出《京都好博學!UNIVERSITAS》,以跳脫傳統的方式呈現「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十四座博物館不同領域的特色收藏。

《序曲展》以立體年表呈現時間、空間與人物的軸線,改變傳統的觀看方式。

從北師美術館的經驗可以得知,大學博物館之經費與人力雖然較為緊縮,卻擁有比大型組織機構更寬廣的自由度,可與各領域的團隊合作、進行多元的創新嘗試,更是傳遞人文價值、創造經濟產值的最佳平台。

林曼麗教授認為「藝術的跨領域」可分為三個層次:1. 藝術領域內不同媒介的結合;2. 藝術與其他領域的互動;3. 涉及不同文化、超越時空和地域的對話。

關鍵詞:美術館、跨領域、展示設計、未來趨勢、大學博物館

*本篇新訊使用圖片感謝北師美術館提供並授權發表。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