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反省與再生:面對水俣病的博物館實踐

面對工業汙染造成的水俣病事件,平井京之介教授分享當地如何透過博物館實踐,記取歷史教訓,持續翻轉市民污名,同時找尋人與環境和諧相處之道。

撰文: 林琮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面對工業汙染造成的水俣病事件,博物館在提倡社會正義上扮演何種角色?又能為社會變遷帶來何種貢獻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在2018年11月29日邀請任職於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簡稱民博)人類文明誌研究部的平井京之介教授,分享博物館觸及水俣病議題時的多種實踐可能。

首先平井教授說明水俣市(Minamata)是日本九州熊本縣的一個漁村,約在1956年爆發了一種因為村民食用有機水銀污染的海產而引起的疾病,稱為水俣病,而後證實水俣病源於當地窒素工廠所排出的廢水,經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這起公害事件導致受害者面臨各方嚴重歧視,因為得到水俣病的人多數為經濟弱勢的漁民,而此工廠則為水俣市的經濟命脈,政府甚至一度漠視受害者的要求。

接著平井教授介紹當地如何透過博物館實踐回應此課題。在當地,主要有水俣市政府於1993年成立的水俣病資料館,以及為受害者發聲的NGO相思社於1988年成立的水俣病歷史考證館。他近一步比較兩個博物館的展覽,市立的資料館透過科學專家與官方觀點的論述,作為唯一正確的歷史描述,而受害者被視為被動的客體,展覽聚焦於水俣市如何克服難關,並將水俣病視為過去的歷史。而考證館作為相思社社會運動的重要手段,強調對工廠與政府的控訴,並著重於受害者的經驗與記憶,展現其主體性,並結合社區與環境再生,試圖翻轉水俣市與市民的污名化現況。

最後,平井教授分享在考證館中具有生態博物館概念的水俣市導覽旅行,其中除了與受害者、相思社成員交流,參觀許多受害者所在的漁村,更透過欣賞水俣市的風景,參與捕魚、烹飪、肥皂製作、垃圾分類等體驗活動,以及參觀環境友善的工廠,使外地民眾有更多與水俣市民相遇,並直接與受害者對話的機會。相思社希望觀眾能了解水俣病與大眾生活直接相關,進而反省自身的生活型態與價值觀。另一方面,2016年,市立資料館也展開更新計畫,邀請受害者與援助者,平井教授也參與其中,在新的展覽中新增了受害者經驗及哀悼空間等,並嘗試平衡過去的觀點。透過日本的案例,我們得知水俣市居民如何透過博物館與相關活動,記取歷史教訓,持續翻轉水俣市民的污名,同時找尋人與環境和諧相處之道。

相思社舉辦之水俣市導覽旅行活動(平井京之介提供)
相思社舉辦之水俣市導覽旅行活動(平井京之介提供)

關鍵詞:水俣病、相思社、水俣病歷史考證館、水俣市立水俣病資料館
Keywords: Minamata disease, Soshisha, Minamata Disease Museum, Minamata Disease Municipal Museum


更多資訊:

 

閱讀更多系列文章:【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