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英國博物館協會 (Museums Association, 以下簡稱MA) 自2018年3月開啟 《典藏 2030》 (Collections 2030) 調查計畫,旨在了解英國博物館館藏的現況,找出博物館應如何有策略地管理及使用其館藏,並需要哪些政策和文化變革來實現公共利益。該研究以MA博物館專題小組的調查結果為基礎,在舉行一系列工作坊後,發佈了線上討論文件。
調查內容如下:
- 博物館應該優先考慮何樣類型的收藏,以期未來十年實現公共利益?
- 承上題,資助者及政策制定者可如何支持上述典藏領域?
- 博物館如何藉助其典藏賦權公眾與社群?在您的博物館可如何推展?
- 博物館須作出什麼改變才能令其典藏發揮社會影響力?
- 在短期工作計畫的時代,博物館可如何充分利用它們的藏品?
- 在未來十年內,須採取哪些方法進行典藏去殖民化?在您的博物館可如何推展?
- 如何實現當代典藏內部和外部參與的最佳平衡?
- 博物館如何在資金緊縮的時代持續收藏?
- 如何讓博物館在典藏方面更敢於冒險?在您的博物館可如何推展?
- 在未來十年內,博物館可如何提高對自身藏品的知識?
- 如何賦予博物館工作人員基於道德理由註銷藏品之權限?
- 博物館如何證明其非展示館藏之公益性?
Alistair Brown指出,未來典藏須因應的重要趨勢包括:透明度、責任承擔和民主化,對應《典藏 2030》的三大主軸:
- 賦權的典藏 (The Empowering Collection)
- 博物館並非中立,可藉典藏述說賦權的故事、推行去殖民計畫,激勵公眾採取行動,並使人們瞭解與其志業相關的事實。
- 物件應該是對話的核心——展覽是為了讓人與人透過物件產生聯繫。
- 具當代意義的典藏 (The Relevant Collection)
- 博物館可收集以數位媒體的作品,並以數位工具記錄口述歷史。
- 當代典藏應超越展示,為此博物館必須敢於冒險。走出象牙塔,發掘藏品的趣味。
- 新的典藏發展政策從傳統領域,轉變為引發對在地人、當代議題的討論或反思。
- 動態的典藏 (The Dynamic Collection)
- 策展人的工作不再圍繞百科全書,反之我們向群眾募集,彼此學習、分享知識。
- 許多博物館—特別是那些建立了數十年甚或幾個世紀、擁有龐大典藏的博物館,並未完全了解自身的典藏。
- 博物館須更積極倡導藏品的價值,以說服公眾其典藏之合理性。
關鍵詞:典藏2030、英國博物館協會
Keywords: Collection 2030, Museum Association/MA
資訊來源:
- Museum Association (2018.9) Collection 2030: Discussion Paper (pdf)
- MA News (2018.9.10) Patrick Steel, Have your say on Collections 2030 | Museums Association
- Natural Sciences Collections Association (2018.5.31) Alistair Brown, Collections 2030: What’s Next for Museum Collections?
更新:
- MA News (2018.11.6) Patrick Steel, Museum Association conference debates future of collections
閱讀更多系列文章:【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