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博物館與藝文中介組織的關係與協力

亞洲藝文中介組織網絡論壇側記

   

撰文:田偲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治理模式的翻轉是當代的博物館及政府部會皆致力執行的任務,期望改善公部門為人詬病之組織僵化、專業不足與效率不彰。中介組織制度以臂距原則為依歸,讓藝文組織不受採購法、審計制度等公務程序的束縛,得以晉用專業人士、經費彈性運用、提升營運效益,加強與民間組織及公眾的合作關係。 

「臺灣藝文中介組織論壇:臺灣藝文中介組織的新定位」,由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文化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2018年9月16日假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邀集各藝文中介組織代表與專家學者(圖1)共同談論中介組織的經營與治理現況。會中聚焦四大面向:(1) 藝文中介組織的公共任務與價值; (2) 內部治理模式、組織結構與效益評量機制; (3) 中介組織之間的橫向協力; (4) 與民間組織和公眾的信任關係。

主持人及與談人合影,左至右: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劉俊裕理事長、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林璞總監、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魏君穎理事、英國文化協會賴淑君藝術暨文化創意長、文化部綜合規劃司魏秋宜副司長、國家電影中心陳德齡副執行長、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郭美娟主任秘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藍恭旭總監。(圖片提供: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目前台灣博物館界,有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電影館、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施行三館一法人的中介組織制度,甫於10月17日試營運的台南美術館以行政法人籌備運作,而多數公立或私人博物館則有深化與藝文中介組織合作的可能性。英國文化協會藝術暨文化創意長賴淑君分享,近期與泰德美術館、倫敦南岸藝術中心等藝文機構合作的藝術與社會共融計畫,足見博物館與中介組織合作之趨勢已日漸成熟。國家電影中心陳德齡副執行長提到,該中心與公共電視合作「時光台灣」計畫,邀請14位導演運用典藏之檔案影像進行全新紀錄短片創作,在2018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進行世界首映,是博物館可借鏡之典藏活化與人才培育案例。 

博物館擁有豐富的典藏資源,是重要的內容提供者,預期將成為文化內容策進院形塑台灣文化品牌的國家隊成員,也有潛力藉助藝文中介組織的資助與媒合功能,培育藝文人才、推行藝文專案,擴展博物館的公共使命。 

 

 

關鍵字:藝文中介組織、博物館
Keywords: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Museum


更多資訊:

閱讀更多系列文章:【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