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岸的開發建設中,「西岸文化走廊」涵蓋西岸藝術中心、西岸文化藝術示範區、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美術館大道等諸多項目。(藍敏菁 攝影)
作者:李亦晟(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國際長)
私人美術館是20世紀藝術發展的一大趨勢,亞洲各國近年來競相以興建美術館等文化建設,作為展現文化實力的競爭潮流。自2015年開始,中國各地民營美術館、藝術中心可稱得上是方興未艾。根據上海市文廣局2017年12月的統計顯示,2012年上海的美術館和博物館為34家,至2017年12月增加至82家,成長幅度為130%、近四分之三為私人美術館,並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私人美術館的興起與拍賣市場具有相當直接的關聯,藝術藏品的種類除了反映藏家的個人品味,也直接指涉藝術家的市場需求。全球領先的藝術市場資料庫Larry’s List曾在2016年聯合Art Market Monitor of Artron(AMMA),訪問超過160家由藏家成立的美術館,發現最廣泛收藏的藝術家依序是Andy Warhol、Anselm Kiefer及Gerhard Richter、Damien Hirst、Cindy Sherman、Olafur Eliasson等。最受歡迎的亞洲藝術家則為白南準及艾未未。
從中國西岸最具代表性的余德耀美術館及龍美術館來看,其藏品或是國際展覽也都高度呼應以上的名單,前者承辦中國首場的Alberto Giacometti雕塑個展,以及與巴黎Picasso博物館聯合策劃的展覽。龍美術館也策畫多個國際大展,包含Olafur Eliasson個展、James Turrel個展等。另外,去年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也與中國西岸集團(West Bund Group)合作,推出為期五年,坐落於黃浦江邊的「西岸美術館」合作計畫,帶來更多跨域的國際性藝術競態。
西岸藝術中心的優勢主要在於結合美術館與自貿區,出現「自貿區+藝術品+互聯網+金融」的運營模式。一般來說美術館打算做國外藝術展,就要遵守中國海關的規定,繳納相當於藝術品價值24%的保證金(該保證金將在作品運出中國海關後予以退還)。然而上海西岸透過其自由港與海關特殊監管內保稅區域的特點,降低國際藝術品展覽稅收和保證金墊付的資金成本,同時也開放保稅藝術倉庫,允許收藏家和博物館免稅存儲藝術品,並可以提領最多六個月的期間作為展覽之用。
然而西岸的開發也時常為人詬病其高度的資本主義,尤其是將美術館置於巨型文化商業綜合體之中,連結地產建設和購物中心,意圖實現產業聯動帶來收益。此外,其運作的過程也彰顯高度的政府主導特色,並對海外藝術展覽有著嚴格的審批制度,未經指定行政部門批准,任何藝術機構不得舉辦國際展覽。
總而言之,相較於公立美術館,在私人美術館背後所隱藏的創辦者個人色彩與經費彈性化,是否意味著能帶來更多的開放價值和創造力?當中所體現的營運思維、策略手段及潛在挑戰,皆是值得關注的現象。
參考資料:
- Chinese Art Market Report 2019
- Private Art Museum Report
- 余德耀:為何在中國開辦私人美術館?
- 私人美術館熱潮—以中國內地為例
- 博物館法對台灣私立博物館發展之影響
- 獨佔與共享—淺談當代私人美術館的公益價值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