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城菁汝(國家圖書館編輯)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Estonian National Museum,下稱ENM)位於愛沙尼亞第二大城也是大學城的塔圖(Tartu),成立於1909年,2016年10月重建開放,2018年獲歐洲年度博物館獎之「肯尼思‧哈得遜獎」(Kenneth Hudson Award)。本文探討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常設展「相遇」(Encounters)展示及公眾參與手法,並介紹該展對數位科技(特別是電子紙)的應用。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是民族學及文化史博物館,主要呈現愛沙尼亞人的日常生活及文化,也是「相遇展」的策展核心。有別於歷史文化博物館展示敘事多從「古代」開始,「相遇展」選擇從「當代」展開。展廳第一個展櫃介紹令愛沙尼亞人驕傲的SKYPE公司,這可能是多數外國觀眾對當代愛沙尼亞的認識。此安排呼應「知識縫隙理論」,先引起觀眾興趣,再帶領觀眾認識1千1百年來愛沙尼亞人的生活故事。
此外,「相遇展」令人印象深刻之處還有展示美學的呈現,如巧妙運用透明壓克力架,呈現考古挖掘陶器碎片。更重要的是,展覽邀請民眾進行不同程度的參與,如標示自己於1989年「波羅的海之鏈」(Baltic Chain)示威照片中的位置,並歡迎民眾跟博物館分享更多照片及影片。
另外,「相遇展」的最大特點是,以「電子紙」(ePaper)取代傳統博物館的展版及說明牌輸出。觀眾購買博物館門票時,服務人員會先確認觀眾偏好的語言(愛沙尼亞語、英語、俄語、芬蘭語、拉脫維亞語、德語和法語),提供觀眾語言卡門票。
語言卡門票只是一張薄薄的紙,門票及顯示器上都標示著相同的圖形,當以門票靠近顯示器時,顯示器即更換為觀眾的偏好語言。博物館展示空間安裝了600多台電子紙顯示器,依展示需求有6.8、9.7及32英吋等尺寸。筆者觀察展覽使用電子紙的特色包含:(1)提供多語介面,又減少多語化所佔之空間;(2)電子紙顯示器可重複利用,減少展示輸出耗材;(3)電子紙可舒適瀏覽並適合較暗的展示空間;(4)記錄觀眾參觀數據。值得一提的是,電子紙顯示器製作廠商為臺灣元太科技公司(E Ink),相信未來臺灣博物館界對於電子紙應用有許多可能性。
*首圖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