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浪漫化的大館—香港警政建築活化與歷史展示的真實性

 

作者∕攝影: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大館,原名為中區警署建築群,位處香港島中區的核心地段,其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中葉,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組成,199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2008年香港政府與賽馬會合作推行活化計畫,歷經10年維修及建造工程後,於2018年5月開放參觀。除了修復原有建築物,還加建了「賽馬會立方」與「賽馬會藝方」作為藝術展演之用,由瑞士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設計,立面以回收鋁打造,展現環保概念。作為備受關注的古建築保育項目,大館於2019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獎項。然而,在觀賞建築及其展覽的同時,也要留意思考歷史再現的真實性。

《暴動法宣告》:督察宣讀,警告群眾非法集結的後果,中文附有廣東話的羅馬拼音,以便外籍駐港人員使用。耳機播放著老外以不純正的口音朗讀內文,引人發噱。

 

大館在處理歷史性的展覽上,採用輕鬆幽默風格。2019年5月25日至9月22日期間,大館舉行「大館101」專題展覽,策展單位選取了101件與中區警署建築群相關的物件,講述工作和生活的故事。該展注重可親近性,展品以仿製品為主,觀眾可近距離觀看及拍照,甚至觸摸。展間分為三個區域,約500平方米,委托製作的「一口設計工作室」以幾何圖形抽象的方式重新詮釋歷史現場,以鮮明的顏色劃分報案室(藍色)、域多利監獄F倉(綠色)、法庭(黃色)和入境事務處(白色)等模擬場景,希望跳脫歷史物品老舊單調的灰色。展覽互動性強,參觀者可扮演警員、獄吏、囚犯、太平紳士(由政府委任巡視監獄的民間人士)及市民等5種身分,在入口索取活動手冊和鉛筆,打卡記錄逐次體驗,沿著地上標示的交錯路徑,完成各種任務。

「大館101」展間鳥瞰,展覽頗受親子觀眾歡迎。
參觀者在入口索取活動手冊和鉛筆,沿著地上標示的交錯路徑,完成各種任務。

 

展覽甫開始不久,香港「反送中」運動便揭開序幕,如今(2020年2月)展期已經結束將近半年,社會事件仍未見止息,在香港政府呼籲「同心抗疫」的同時,警民關係卻每況愈下。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何家騏指出,「親政府、疏民眾」是殖民遺留的警政民關係。早期英國委派曾在殖民地有軍事或警務工作經驗的人擔任領導,從其他殖民地引入一些下屬,再招募本地人當前線人員,組成治安維持隊伍,以保障英國人在當地的利益。故此,香港警隊的成立不需要依賴市民的支持,一直維持自上而下的官僚架構。2014年雨傘運動和2016年旺角革命發生激烈的警民衝突後,政府銳意加強武裝,同時透過教育和公關,欲改善市民對警隊的觀感,當中歷史文物和藝術是否成為政權「洗白」的工具,值得觀眾留意。

展覽甫開始不久,香港「反送中」運動便揭開序幕,歷史文物和藝術是否成為政權「洗白」的工具,值得觀眾留意。(Photo by Joseph Chan on Unsplash

 

參考資料: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