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攝影:陳芊卉(國立成功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專案人員)
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以稱京都近美館)於令和元年推出「記憶和空間的形式—義大利當代陶藝巨人:尼諾‧卡魯素」特展,並巡迴至岐阜市當代陶瓷藝術博物館(2月27至4月20日)。尼諾‧卡魯素(Nino Caruso,1928-2017)是20世紀傑出的陶藝家,其作品擅於捕捉神話性與象徵性議題。卡魯素於2017年1月逝世於羅馬,本次特展展出約113件卡魯素生前最重要的作品,包括手稿設計圖、素描在內,紀念他對陶瓷藝術的付出與貢獻。
卡魯素出生於北非利比亞首都黎波里(Tripoli),當時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利比亞為義大利殖民地。卡魯素原本在一家汽車廠工作,但因和朋友涉及參加工會活動、爭取利比亞獨立等政治運動而遭驅逐出境。從此之後,他前往羅馬的馬西莫別墅(Villa Massimo,註1),被當地藝術家與文化氛圍深深吸引,並徹底改變他的生活,1950年之後走入藝術世界,展開他的陶藝創作生涯。
自1964年以來,卡魯素的作品連續出現在日本國際展覽中,從此與日本結緣。卡魯素在日本期間進一步精進陶瓷知識與技術,學習東方的古老燒陶技術。1991年與遠藤秀平建築師一起創作大型戶外紀念碑「風和星」(IL VENTO E LE STELLE),坐落於滋賀縣信樂(Shigaraki)陶瓷森林公園(註2)。
京都近美館呈現的卡魯素回顧展,以年代為敘事,其作品可分為古風系列、鐵的雕刻、設計方案、模塊畫雕塑與夢的記憶等,也包含早期雕塑陶的家飾裝飾品、鐵雕、木雕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60年代中期,卡魯素掀起的一場製陶技術革命,以發泡聚苯乙烯(Polystyrene,俗稱保麗龍)作為模型灌注工具,利用其質地硬而脆且耐高溫的特性,製成塊狀的塑陶模型,這項技法取代了原本的木模與石膏模型;再以「模塊化部件」塑陶,將黏土倒入並等待凝固,產出大小和形狀各異的模塊化元素,後將各部件結合起來,組成具有裝飾效果的屏風與牆面。
卡魯素重新關注形式的結構,開始創作連繫古代與現代的空間裝置,逐漸採用諸如牆、柱子和大門之類的形式,大量製作裝飾性建材,此技法將卡魯素推向藝術巔峰,奠定他在義大利與日本之間的不朽地位。
由於發泡塑模技術的開發,卡魯素開始專注於陶瓷與建築之間藝術改造的催化劑,賦予陶瓷藝術、雕塑、設計與建築新的生命。作品採用工匠般的技術,使人聯想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表達身體和精神意念的堅實基礎,體現對土地和歷史的熱愛。
註釋:
註1:馬西莫別墅,位於羅馬的德國文化機構,全名為Deutsche Akademie Rom Villa Massimo,成立於1910年,其頒發的獎學金是藝術家出國學習的最重要獎項之一。
註2:信樂陶瓷森林公園,位於滋賀縣陶器城信樂,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1990年開幕,園區設有陶藝專業美術館、陶藝館、樂燒專賣店,以及提供國內外藝術家駐村創作的研修館。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