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史前人類怎麼生活?南科考古館展演舊石器文化

雨宮國廣老師示範史前人類如何用石器刨削樹皮

作者∕攝影:田偲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逛博物館時,你對玻璃櫃內的文物和解說有什麼感受呢?原來史前人類是這樣生活的啊!這可能是很多觀眾的第一反應,是一種驚奇勝於理解的反應。史前人類的生活觀如何?為什麼需要製作這些工具?石刀、石斧、鑿形器等工具是怎麼製作及使用的?跟當代社會有什麼關聯?2019年12月15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有一場特別的展演活動,來自日本的雨宮國廣老師演示日本舊石器繩紋文化(約1萬年前至西元前1世紀),讓觀眾實際體會史前人類的生活,思考史前文化為當代社會帶來的啟示。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外觀

 

當雨宮老師一現身,你馬上就知道這不是一場普通的展演。老師身穿鹿皮、羊皮製成的獸皮衣,獸皮來自遭路殺的動物,一副活生生舊石器繩紋人模樣,而他也真的在富士山腳下過著原始的生活。只見老師身手矯健地攀上樹,對著樹下圍觀的小朋友大喊:「我要下去囉!但你們不要把我吃掉!」接著他從地上撿起一顆石頭、一根樹枝,在地上大力敲擊:「對你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對原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生命!」

雨宮老師身手矯健地攀上樹,模擬史前人類的生活情景。

 

住在都市過著便利舒適生活的我們,很難體會史前人類的生活情景,生活在充滿野獸與天災的大自然中,人類無時無刻面對著生命的威脅。然而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在於人會思考如何利用身邊的素材生存下去,隨處可見的石頭和樹枝就成為最初的存活工具。

為了讓工具不易斷裂、容易使用,人類開始改良工具。雨宮老師示範如何磨尖蛇紋岩製作石斧,斧柄來自紅淡比樹枝,苧麻纖維則能製成粗繩。粗繩將石器纏繞在樹枝上後要泡水,泡水後的繩子會膨脹,讓石器和樹枝更加緊實、不易脫落。

蛇紋岩、紅淡比樹、苧麻製作的石斧,讓史前人類在工作上更加便利快速。

 

有了工具後的人類就從此過著快樂的生活嗎?雨宮老師提出兩個關鍵字「心」和「速度」,歷史告訴我們事情並不簡單。有了工具的人類卻被自私的心吞噬,工具變成武器,尤其進入鐵器時代後,一連串的征戰與殺戮構成了我們的文明世界。因為征戰需要生養眾多人力,可以穩定生產糧食的農業取代採集漁獵,日漸精良的工具加速了農業、工業、科技的發展,卻導致大自然被無情地破壞,最終導致今日地球的生態浩劫。

雨宮老師在白板上畫出心目中美好的地球,一處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美好天地。

 

如果我們可以將工具用在好的地方,放慢我們汲汲營營的生活態度呢?雨宮老師在白板上畫出心目中美好的地球,一處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美好天地。一個小時的展演過程中,雨宮老師身體力行地示範史前人類的行為、石器的製作與使用,並積極地與觀眾互動,藉由觸摸石器、嗅聞獸皮的氣味、石器砍伐木頭時飛濺的木屑與巨大的聲響,這些刺激感官的體驗,再搭配館內的展覽,加深了觀眾對史前文化的認識。

觀眾實際體驗用貝殼做的斧頭砍樹
史前人類就地取材製作工具,石頭、貝殼、獸骨等是常見的素材。圖為南科考古館動物交響曲特展的動畫說明。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