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馨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照片:社團法人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提供
一窺藝文場館的視界
自2019年5月以來,每個月底的週三夜晚,由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主辦,名為「文化987,在華山對話!」的文化小聚,在臺北華山定期登場。文化987以近似TED結合沙龍的活動形式,每場訂定不同主題,多位講者輪番上場分享,來自各方987年級的年輕人,在輕鬆開放的氣氛下分桌交流,降低討論文化的門檻,是一個以青年為核心的藝文公共領域。2019年11月的場次主題是「一窺藝文場館的視界」,從此次講者背景可以觀察到,光是「場館」就存在多種面向,可以有多種定義與目標,朝向更多不同的可能性進行轉化。講者除了來自擁有實體場館空間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林語堂故居、北師美術館,也有性質為網絡性組織的臺灣藝文空間連線,更有歷經40年歷史後,將在2021年成立實體場館的國家電影中心。
空總C-Lab:我們不定義自己是個場館
擁有實體場館的空總,並不定義自己是個場館,不侷限傳統的場館功能,而是側重如何從無到有地激發創新,將抽象創意轉化成實際展演。空總發展組總監陳國政提到,空總作為新形態的藝文機構,「超越」了場館本身,成為一座結合當代藝術、科技媒體、社會創新的文化實驗場,是走在前端的跨域孕育基地。
林語堂故居:行動博物館把展覽帶進校園
在面臨資源有限的挑戰下,實體場館突破疆界,與外部締結合作的能力不容忽視。林語堂故居館員黃皓天觀察,名人故居營運上的挑戰來自展示與觀眾的單一性。因此,林語堂故居透過行動博物館的方式,進駐陽明山國小等校園,以館內的展覽為基礎,把展覽改編為適合學生的內容進行推廣。在研究方面,故居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合作,籌辦林語堂致胡適書信展,增添策展內容的豐富性。
北師美術館:讓學校成為美術館的延伸
身為大學博物館的北師美術館,在面臨典藏空間不足的問題時,採取串聯外部學校的策略。北師美術館展覽暨國際事務專員王若璇坦言,由於館內典藏空間不足,加上空間租金高昂,於是思考出與國高中合作的計畫,將展品借給校方,讓老師可藉由展品教授藝術史,學校成為美術館的延伸,孩子在學校就能接觸藝術。
臺灣藝文空間連線:不是場館,是整合藝術進駐場域的網絡
這一夜的無形場館,則有TASA臺灣藝文空間連線與國家電影中心。TASA秘書長陳威儒分享到,TASA緣起於2015臺北國際藝術村聯盟年會,對內任務是推動交流合作,包括辦理藝術進駐聯盟年會、論壇、工作坊及訪查;對外參與國際年會,推廣臺灣藝文資源;協助政府進行研究調查、諮詢文化政策。嚴格來說,TASA並非場館,卻是整合全臺藝術進駐場域的重要網絡。
國家電影中心:行政法人化通過,40年的保存都是為了這一刻!
剛三讀通過,即將成為行政法人的國家電影中心,長年致力於蒐集及保存電影文化資產,典藏數十萬片的華語影片膠捲,擁有數位修復實驗室與片庫。國影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指出,多年來沒有實體展館的國影中心,不免懷疑自身的定位,但看似不足之處卻是強項。國影中心不斷反思如何發揮典藏公共性,無形中成為一處無疆界的場館,不斷地跨界合作,如與公視、金馬學院、空總等單位合作。為了落實文化平權,更深入偏鄉放映高規格電影。在國際網絡的串聯與交流上,國影中心是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的會員,在2019年也跟韓國電影資料館簽署合作MOU。好消息是,2021年國影中心的新場館即將完工,屆時會有展示廳、放映廳,過去40年的保存都是為了這一刻!
這一夜,在華山的文化987聚會,看著年輕面孔熱絡討論藝文場館的現在與未來,期許臺灣文化的公共領域,在平等與相互理解的辯論中更加開放。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