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攝影:路耘(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執行秘書)
大英博物館於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推出「特洛伊:神話與真實」(Troy: myth and reality)特展,集結橫越3千年歷史的兩百多件藏品與創作,討論特洛伊城存在的考古證據、眾神的恩怨情仇、戰爭英雄與人性脆弱,並且勇敢碰觸當代關於武裝衝突、難民議題、女性處境、創傷症候群等時代反思,對過往論述較為保守的大英博物館來說實屬突破。
再現特洛伊神話—考古、藝術與影像打造視覺經驗
展覽的起點是雕塑家Anthony Caro的裝置作品〈特洛伊戰爭〉(1994),藝術家運用陶瓷、木頭、石材、金屬刻畫戰爭與角色性格,其在世時也曾批評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美國總統布希和英國首相布萊爾。
進入主要展區,從故事起源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與斯巴達海倫相遇談起,展出大量考古挖掘出的陶器、石雕,為史詩創造視覺經驗,循序引導觀眾認識特洛伊的人物與故事情節,包含阿基里斯(Achilles)與他的摯友(或傳說愛人)佩托克拉斯(Patroclus)征討特洛伊,以及特洛伊王子赫克特(Hector,帕里斯之兄)戰敗後屍體被拖行示眾等傳說。不同藏品和投影技術生動詮釋長達10年的特洛伊戰爭,更分析歷史上真正存在的特洛伊城(位於土耳其北部)考古證據及物件。
軍人、難民、女性書寫的說明牌
展覽亦關注特洛伊神話如何激發藝術家創作,特別之處在於部分作品的說明牌亦搭配了當代人群,例如退伍軍人、難民、女性等的觀展心得,例如〈艾尼亞斯(特洛伊方主將之一)和其家人逃離焚燒的特洛伊城〉(1654)畫作中,展示了戰爭導致家破人亡的殘酷。一位Crisis(英國無家者慈善機構)的成員觀後提出感言:「失去所愛後的心理復原需要非常久的時間,想想艾尼亞斯的兒子,失去母親對其所造成的影響啊!」
另一幅討論失去戰爭同袍的畫作〈阿基里斯慟悼佩托克拉斯〉(1770),則在一旁播放了退伍軍人陳述服役時痛失同袍的記憶,他說到看著這幅畫作很能理解阿基里斯的感受,並娓娓道來自己身為倖存者的愧疚感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鼓勵有相同經驗的觀眾不要放棄、走過創傷重建生活。
女性藝術家Evelyn De Morgan的畫作〈特洛伊的海倫與卡珊卓〉(1898)則呈現女性於這場戰役的處境。另一位來自Crisis的奈及利亞女性移民感同身受地說:「女性在戰亂時只是任人宰割的一塊肉,我們連說話的權利都被剝奪,在移動或逃難的過程中,我們被迫與男性同住、不願意但被強迫做一些事情(哭泣聲)。就像海倫被帶去另一個國家、大家只看到她的美麗,但外表只是一張面具,大家根本沒辦法想像女性在戰亂衝突中的處境。」
突破!大英博物館介入當代戰爭議題
古文明博物館如何與當代議題連結?展覽如何引發道德省思?特洛伊展覽嘗試以考古研究、文物與藝術創作,激發觀眾連結當代全球武裝衝突議題,並將退伍軍人、女性與難民的聲音放入解說牌中,讓觀眾與古人共鳴、反思人類共同的課題,相信這是博物館界值得參考的社會介入與實踐作法。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