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科技博物館如何邁向永續未來?自造者文化翻轉你與博物館的關係

美國史密森機構國立航空太空博物館展示的登月太空衣(顏上晴 攝影)

作者:顏上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文字經編輯修改,經作者同意刊登。

 

國際科技博物館與藏品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Science & Technology;簡稱CIMUSET),創立於1972年,主要聚焦於科學與技術領域,即科學博物館、技術博物館、科學中心與其藏品相關議題,並以提倡科技與科普教育,保存科技文化資產與促進其知識散佈,提供此領域之溝通、合作與資訊交流為主要目的。

第47屆CIMUSET年度會議,主題是永續發展,名稱訂為「傳統的永續未來之聲」(Voices of Tradition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專題演講邀請現任ICOM德國國家委員會執行長(CEO of ICOM Germany)Klaus Staubermann博士演講,題目是「由物質文化到自造者文化:科技博物館如何將過去帶來現在?」(From Material Culture to Maker Culture: Ho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Bring the Past to Life?)。Staubermann博士提到,傳統上,科技博物館藉由蒐藏物件和研究,發掘出物件的知識,包括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再經由展示、演示、教育活動等方式向民眾溝通、傳達物件的知識。Staubermann博士認為,未來博物館可藉由引入自造者文化,讓博物館成為與大眾之間,甚至讓大眾可以自行分享、交流、創造的空間與載體。藉由博物館與大眾的共同蒐藏、研究與策展(co-curating),可能翻轉傳統博物館物質文化的蒐藏、研究、溝通的直線模式,轉變為博物館與大眾共同蒐藏、研究的自造者文化。

日本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展示的產業物件(顏上晴 攝影)

 

本屆會議五場次的論文發表中,兩場次聚焦於永續發展,分別為「永續博物館」(Sustainable Museums)與「永續遺產」(Sustainable Heritage)。另三場次則是「新博物館觀念與角色」(New Museums Concepts & Roles)、「吸引觀眾」(Engaging Audiences)與「生態學與自然科學溝通交流」(Communicating Ecology and Natural Science)。會議的參與者多為科學博物館、技術博物館與科學中心的從業人員。筆者於「永續博物館」場次發表論文「科學博物館永續發展之實踐:臺灣經驗」(Practic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Taiwan Experiences),介紹臺灣的博物館在永續發展的四面向(環境、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實踐情況,並提出博物館推動永續發展的建議。

顏上晴副教授於CIMUSET年度會議發表論文「科技博物館永續發展之實踐:臺灣經驗」(王蕓瑛 攝影)

 

參考資料:

科技博物館與藏品國際委員會CIMUSET官網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