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什麼是空間活化的最佳催化劑?321小戲節的生活與玩心啟示

321小戲節從2014開始,每年有三到四組表演團體於321巷內各空間演出(台南人劇團 提供)

作者:連子儀(南台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321巷藝術聚落三期藝術進駐團隊累積的實踐經驗中,321小戲節與藝宵是值得一提的案例。奠基於進駐團隊在此區生活,與區域人文、自然環境長期互動的對話和體驗,發展出的321小戲節與藝宵,透過進駐藝文工作者彼此互動、激發的創意與玩心,吸引參訪人潮,活絡了空間再利用的生命力。這一切,與其說是為了來客率的刻意經營,不如說是意料之外的成果。(延伸閱讀:【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讓植物說出古蹟的故事:台南321巷藝術聚落的實驗與實踐

小戲節各組表演團體,善用閒置空間進行表演。圖為阿伯樂戲工場「牆頭鐵馬」的表演片段(台南人劇團 提供)

 

321小戲節是進駐巷內199號的台南人劇團,以台北超親密小戲節為靈感,發展出與321巷空間緊密相連的表演形式。自2014年開始,每年邀請三至四組劇團,利用巷內老屋與閒置空間進行表演。2015年藝宵合作社的出現,則是為了因應戲與戲之間的空檔,觀眾休息、飲食與談論表演的需求,在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提出邀請,各類型藝文進駐團隊亦覺得有趣的情況下,協力在表演期間製作攤車、擺攤,進而衍生出充滿文藝氣息的小夜市。2016年增加了「莎小戲」的台文小戲攤,由台南大學戲劇系的學生經營,只要銅板價,就可以欣賞一齣說唱俱佳的台文小戲。每年一度的藝術節慶,在自然發展中,逐漸形成豐富多元的藝文饗宴。

「藝宵」由進駐藝術家擺攤,是充滿藝文氣息的小夜市,讓觀眾在戲與戲之間有地方休息、體驗藝術創作,意外吸引眾多人潮(台南人劇團 提供)

 

說演俱佳,銅板價就可以隨點、隨欣賞的台文小戲攤「莎小戲」,由台南大學戲劇系學生經營(連子儀 攝影)

 

創意的發生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保有彈性與不確定性亦有其重要性。例如小戲節及藝宵,皆是透過進駐團隊長期與環境互動,以及彼此在生活中培養的默契而隨機產生的,具有其獨一無二的特性。隨著321小戲節與藝宵成功吸引人潮,表演活動配合藝文夜市的活動模式,一度開始在台南被複製舉辦,例如2018年在321巷舉辦的甘噪祭,活動形式與小戲節的相似度極高,在輿論上引發收割三期進駐成果的疑慮,讓人不禁反思,「空間活化」成功模式複製的思維,是否容易造成發展上的同質化,從而稀釋了在地長出來的風格與魅力。如何讓文化空間的經營,連結各地方的社群與生活、尊重原創精神,各自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空間特色,是這一波藝術實踐後,值得深刻反省的議題。

 

參考資料: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