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學會三十週年 人權與博物館同步邁向新世紀

作者:翁郁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照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提供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成立於1990年,以促進臺灣博物館專業發展,扮演臺灣與國際博物館專業合作及學術交流平臺為宗旨。面對即將邁入三十週年,博物館學會於2019年12月21日舉行第15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理、監事選舉會議,同時邀請國家人權博物館陳俊宏館長針對「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的展望與願景」進行專題演講。

蕭宗煌理事長會務報告

陳館長表示,臺灣對內經歷人類史上最長的戒嚴時期;對外則面臨外交挫敗,退出聯合國,同時也退出國際人權體制。自2009年起,政府開始以制定兩公約施行法的方式,將國際重要人權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予以國內法化,成為我國法律的一部分並與國際人權發展接軌*。在此基礎下,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成立,象徵國家願意反省過去歷史的錯誤,希望透過理念實踐,能夠將過去的負債,轉化成未來民主與人權的資產。有鑑於臺灣人權工作在國際上之表現,在今年國際博物館協會京都大會(2019 ICOM Kyoto)中,正式宣布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以下簡稱FIHRM-AP)設於臺灣,並由國家人權博物館承擔秘書處工作,是繼2017年拉丁美洲分會後所成立的第二個分會。FIHRM-AP期盼達到以下四點:

1. 進行與其他國家轉型正義經驗的學習。

2. 規劃人權議題之展覽、課程及培訓。

3. 思考博物館如何與民間團體合作,共同為社會正義及人權做出貢獻,希望以此作為平臺進行更多串聯。

4. 打造國內與亞太地區的人權文化路徑,將相關議題博物館進行系統規劃,藉由藝術、展覽與相關活動的辦理,串起人權文化地景。

在具體實務運作上,為了有系統了解亞太地區人權議題與合作夥伴,目前啟動兩項調查研究:包含針對亞太地區人權相關議題之研究,強調在地經驗與路徑,以及對亞太地區長期為人權議題發聲之團體進行盤點。除此之外,國際交流方面,包含德國史塔西檔案局的學術訪問團,與美國寬容博物館的移展合作,也將辦理綠島人權藝術季,邀請東亞及東南亞作家透過文學進行交流對話。陳館長於演講最後表示,希望FIHRM-AP的成立,能如顯微鏡般,對於人權相關議題進行細微的探索,同時也能像望遠鏡般,使大眾看見更多國際人權事務。

陳俊宏館長「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的展望與願景」專題演講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致力於博物館專業發展相關議題之研究,在邁入三十週年之際,FIHRM-AP的成立不僅是臺灣在人權議題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期許能在國際綻放人權的花朵,同時也期盼博物館學會能討論更多人權與博物館相關議題,繼續邁向下個三十年。

註釋:

*目前國內法化五個國際人權公約,包含:《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兒童權利公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