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積極面對挑戰的當代!2019博物館的當代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9博物館的當代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舉行(林琮穎攝)

作者:林琮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當代社會在面臨快速變遷的同時,博物館也正面對著多樣挑戰,究竟博物館社群該如何回應?又如何在社會中扮演積極角色?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於2019年10月17、18日共同主辦「2019博物館的當代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並徵得60餘篇的論文,共同針對當代博物館所面臨的多元課題,開展熱烈研討與交流。

博物館作為社會能動者,如何與社會積極對話?ICOM國際博物館典藏委員會(COMCOL)主席Danielle Kuijten帶領與會者探究博物館面對當代挑戰的實踐,包括多元族群的發聲權、相關社群的參與、面對當代的快速回應蒐藏、文物返還、去殖民化等,進而創造蒐藏與藏品的當代意義。

Danielle Kuijten主席分享Imagine IC組織開啟自身蒐藏與在地社群的新連結(劉德祥攝)

 

北京化工大學產品設計系博士張揚,雖然因故無法前來,仍錄製影片探討當代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策略,應朝向貼近大眾的生活化設計、突破固有常規的逆向思維設計、以及富含文化底蘊的符號化設計。主持人科工館蒐藏研究組林仲一主任也以實例補充符碼設計,使與會者共同思考產品設計中溝通與詮釋的重要性。

林仲一主任補充2009年世界運動會的符碼設計實例(劉德祥攝)

 

此外,國立澳洲博物館館長Mathew Trinca則以該館多項展示教育活動與總體計畫,分享如何回應21世紀中博物館的四大挑戰,包括在數位科技時代,當代博物館應適切運用科技,作為實體與虛擬混合的公共中心。在面臨來自教育、資訊、娛樂界的全球品牌競爭下,更需強調與其他機構的合作夥伴關係。在去殖民化運動與對抗社會不公義的課題中,博物館更應作為包容性的平台,促進公共對話。在全球暖化與環境變遷的挑戰上,不但應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更需關注本身營運的永續性。

Mathew Trinca館長分享該館與原住民共同合作推出的展覽(林琮穎攝)

除了專題演講外,此次研討會論文發表主題包括博物館之本質與社會功能、博物館展示、教育、蒐藏等傳統功能的當代挑戰、博物館管理與治理、博物館經濟與文創、文物保存維護等廣泛面向。透過專家學者與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分享與交流,積攢博物館學術與實務上的能量,共同面對當代與未來的挑戰。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