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A會場(謝文馨攝影)
作者:謝文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國際博物館協會的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ICOM-CECA, Committee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al Action)今年以「博物館教育的角色:支持自我與社會」(Roles of Museum Education: Supporting Self and Society)為主題,於9月2日至4日的ICOM京都大會共舉辦12場專題講座及實務案例發表。
隨著社會變遷,博物館教育的角色與功能漸趨多元。除了傳遞知識外,博物館教育還有哪些可能性?推廣地球永續發展、促進大眾健康福祉、提倡社會正義、推動社會包容與文化平權等議題在會中被大量討論,並有許多博物館分享自身的案例。Juliette Fritsch博士介紹丹麥自然史博物館在籌建新館的過程中,重新思考自然史館是否能作為「行動派的博物館」(Activist Museum),針對不平等、不正義、環境危機等問題有所作為,甚至推動社會運動。為促進地球永續,他們以身作則,不販售∕提供一次性塑膠產品、在所有活動僅供應素食餐點、計算碳足跡並制定補償方案。「言行一致」(Practice what you preach)是他們的信念,透過實際行動,教育大眾關心社會議題。
博物館教育人員的角色定位也被重新檢視。CECA前主席Colette Defrusne Tassé博士在專題講座「什麼是文化行動」(What is Cultural Action)中指出,「博物館教育」的面向非常廣,可透過展覽及各項活動實現,但是目前多數博物館教育人員卻只關注狹義的教育活動(如講座、工作坊、導覽解說等事件型的活動)而忽略了展覽。教育人員擁有的專業,包含熟知觀眾如何學習,以及博物館資源如何在觀眾的學習過程中產生意義,對於展覽策劃非常重要。不少博物館已將教育人員納入策展團隊中,透過他們的專業,使展覽更貼近觀眾,達到教育功能。
除了正式會議外,CECA在9月5日安排參訪和歌山的地區博物館,透過實地走訪促進與會者與當地博物館彼此觀摩交流。其中和歌山縣立博物館與當地中學密切合作發展教育活動。和歌山職業高中的學生3D列印技術複製文物,供博物館的視障觀眾以觸摸方式認識文物。印南中學的學生則透過博物館研究人員的協助,將學校所在地區的災難史料轉譯成現代用語,並製成傳單、影片向當地居民介紹「災害的記憶」。
四天會議中,來自全球各地的博物館教育者不藏私地分享經驗,產生良好的互動與意見交換。雖然許多創新作法仍具爭議,但所有人一致認同的便是:博物館教育的角色的確隨社會變遷有了變化,而CECA提供一個絕佳的平台讓大家參與討論,共同探討未來方向。
參考資料:
ICOM-CECA 2019京都年會官網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