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超過半世紀的衝突,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極度傾向以色列的外交政策使情勢愈趨緊張,白宮不僅在前年宣布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更承認戈蘭高地歸以色列,讓以巴關係跌至谷底。
以巴衝突從19世紀末種下衝突種子,在1897年第一次猶太復國會議後,掀起猶太人回歸故土浪潮。1920、30年代,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人衝突不斷,而在以色列於1948年獨立建國後,兩國之間勢同水火,至今仍然劍拔弩張。以巴的世紀仇恨具深遠根源,包含宗教、文化和民族因素,而歐美大國的干預更是推波助瀾。
就在上月白宮宣布以經濟掛帥的新以巴和平計畫,在計畫宣布的前一週,巴勒斯坦人民博物館(Museum of the Palestinian People (MPP))悄悄地在華盛頓特區盛大開幕。創辦人Bshara Nassar視該館為「災難日」(Nakba Day)紀念館,悼念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獨立後,幾十萬被迫趕出家園而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
然而,這座博物館並非紀實地回溯歷史,而是從藝術與文化角度,帶領觀眾了解巴勒斯坦的故事。館內常設展聚焦巴勒斯坦文化、日常生活與人民的抵抗記錄,展出文獻如以色列成立前人們的舊護照或照片,以及學生團體的抗議海報等。特展「重新想像未來」(Re-Imagining A Future)邀請10位巴勒斯坦裔的當代藝術家,展出他們近年的藝術創作,回首過去之際也望向未來,期望以藝術的方式做出最喧囂的抵抗。
特展「重新想像未來」(Re-Imagining A Future)邀請十位巴勒斯坦裔的當代藝術家,展出他們近年的藝術創作。(來源:Museum of the Palestinian People)
在美國講述巴勒斯坦的故事有多難?事實上建館之路走得並不容易。這座博物館早在2015年成立,僅以「移動博物館」的概念運行,期間在美國50多處辦過展覽。館長Bshara Nassar生於巴勒斯坦伯利恆(Bethlehem),在2011年搬到華盛頓後,開始以行動支持母國的文化歷史,他表示:「在華盛頓,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聽到巴勒斯坦的聲音。長久以來,我們的故事是被人訴說的,而那些說故事的人在我們身上強加了太多負面的刻板印象。」
這座博物館是繼美國巴勒斯坦博物館(Palestine Museum US,2018年成立),第二座蒐藏與展示巴勒斯坦文化與歷史的機構。相對於前者座落於康乃狄克州,巴勒斯坦人民博物館的設址點掀起眾多議論:在美國政治中心設立巴勒斯坦博物館,是否真能改變現狀?巴勒斯坦聚落多分布在俄亥俄州與紐澤西,館方為何選擇華盛頓特區?就此,當地中東機構的藝術文化總監Lyne Sneige給予正面回應:「在這裡將巴勒斯坦的故事介紹給當地觀眾是非常重要的事,不僅是歷史還有人與其文化。我們的命運操控在這個城市的許多人手中。現在是時候開始為自身命運努力,寫下我們自己的歷史。」
參考資料:
- 巴勒斯坦人民博物館(Museum of the Palestinian People (MPP))官方網站
- Aimee Dawson, New museum tells Palestinian stories in the centre of US politics, The Art Newspaper.
- Bridey Heing, The Museum of the Palestinian People: We want our story told not just once, not as an event, but over and over again, The National.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