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誰的博物館?館員在哪裡?區域博物館的人才培育課題

桃園市民學藝員利用自身專長,結合地方文化館,辦理手作體驗課程(陳品倩提供)

 

作者:賴維鈞(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OM-ICR現任副主席)

數量龐大的區域博物館,每每看到熱情保存在地文化資產的社區及人們,以成立博物館作為一種手段,希望博物館成為地域振興的主要工具,但各地區域博物館的結構都不太相同,需要什麼樣的專業人才?成為一個熱烈討論的議題。

2018年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國際人才培訓委員會(ICR/ICTOP)聯合年會中,日本學者對於日本學藝員培訓制度的發展有著同樣的擔憂,近十年就業的比例都在10%以下,開設課程的大學有減少的趨勢。另外也有紐西蘭的同仁指出,進入博物館後必須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紐西蘭毛利人同仁則指出,對於嚴格的博物館策展訓練與規範,心裡既感激卻又覺得綁手綁腳。

2018年ICR/ICTOP聯合年會在紐西蘭奧克蘭與威靈頓舉行(賴維鈞提供)

 

台灣的經驗有多種發展途徑及模式:一種是宜蘭縣博物館家族,由呂理政老師擘畫,號召地方人士成立願景團隊,守護家鄉一起成長。另一種是由文化部地方文化館計畫展開的,各層次輔導團專業培力計畫。最新發展有:桃園市文化局黃蘭利科長發起的「桃園市民學藝員」專業培訓制度、王新衡教授在嘉義市執行的「嘉義市博物館市民研究員」、桃園市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陳倩慧館長推動的「街角博物館共學行動」、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實施的「研究及文物保存維護專業人力培訓」等。

第2屆桃園市民學藝員培訓課程(陳品倩提供)

 

這些人才培訓計畫與傳統博物館學的人才培訓模式有明顯不同,基本上都循著「公民參與」、「社區培力」的原則與精神,試圖補充區域博物館的實務所需。關於目前國內各自發展而出的人才培訓課程,儘管培訓的角度與人才需求目的或有不同,但對於熱心的社區人士、黃金人口、著迷於地方文史收藏的民眾而言,無非是提供了直接參與博物館運作的管道。熱情是最重要的基礎,並透過各種專業訓練與實踐過程,補充了博物館經營所需的各種專業人力。整體成效還需要有效度的事後檢驗,但無論如何,社區及人民參與本身已極具意義。

 

延伸閱讀:

【博物館與文化】黃貞燕  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市民參加:日本地域博物館論與市民參加型調查
【博物之島專文】黃貞燕  日本的「市民學藝員」,為什麼?做什麼?
【博物之島新訊】陳品倩  市民共寫地方文化館內涵 桃園推「市民學藝員」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