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後殖民─北領地博物館與美術畫廊
Preserving Post-Colonialism: Museum and Art Gallery of the Northern Territory
作者:陳沛妤(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畢,現為藝術評論人)
澳洲北領地博物館與美術畫廊作為一個連結地理文化與歷史事件的展示館,並結合博物館與美術畫廊的概念,將考古物件與當代藝術置放於同一個空間中。除了展示英國殖民政府對澳洲原住民在歷史進程中的觀看角度,更經常策劃以當代藝術對殖民歷史的批判性展覽,或是以視覺藝術呈現對自然環境所流露的個人情感。此外,更結合周遭鄰近的東南亞島國,以航海記事突顯跨文化的交流。
關鍵字:澳洲原住民、自然科學、當代藝術、殖民、跨國文化
Museum and Art Gallery of the Northern Territory combines the concept of a museum and an art gallery, placing archeological artifacts and contemporary arts in the same space to create an exhibition hall that connects local culture with historical events. The museum exhibits the view of British colonial government on Indigenous Australians throughout history, and often curates exhibitions that use contemporary art to shed a critical light on colonial history, or utilize visual arts to express the personal feelings within natural surroundings, sometimes even work with Southeast Asian island countries to emphasize cross-cultural exchange through navigational documents.
Keywords: indigenous Australians, natural science, contemporary art, colonialism, cross-country culture
澳洲是英國在世界殖民地裡所擁有最大的一座島嶼,自1788年英國殖民者在澳洲東南建立第一個殖民地「新南威爾斯」,為英國本土犯人的流放地,之後便陸陸續續在其他地區建立行政範圍,目前擁有首都特區、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北領地、西澳洲、南澳大利亞州、維多利亞省、塔斯馬尼亞州等。雖然每個行政區都有不同的文化與政治規範,但整體而言除了總理之外,澳洲仍屬於英國皇室的管轄範疇,遵從英國女王的統治。那麼,在英國抵達之前的澳洲,居住的是什麼人?是什麼樣貌?又擁有什麼樣的文化呢?英國所殖民的被統治者是屬於哪一群人種?這些訊息能透過何種保存方式被後人看見呢?
博物館的地緣存在意義
自人類到達澳洲後至歐洲人於1606年第一次踏足澳洲的大約四萬年間,被稱為澳洲史前時期,之所以把這段時期歸為史前而非歷史是因為1606年以前,普遍認為澳洲沒有人類生活的文字記載,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原住民保存資訊的方式並非使用拉丁文字,而是使用圖像與儀式,例如:洞穴壁畫、繪畫、雕塑、詩歌與舞蹈等等,用以表示原住民在「夢幻時期」所記載的神話、酋長的夢境與海上貿易等。神話故事普遍與地理或生物有關,如艾爾斯岩、深山裡的瀑布或水池、星空、袋鼠、鴨嘴獸、陸龜、鱷魚等,這些圖像都以獨特的描繪技法,如點、線、面三大元素,並使用自然且鮮豔的色塊,尤其是搭配澳洲的紅土、炙熱的陽光與幽暗黑夜等日常所見的自然色作為創作的基底,在視覺上表達強烈的本土情感(圖1)。若從人種的角度出發,澳洲原住民至少有250族,超過5百種語言,不同民族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例如:提維人(Tiwi people)、努恩嘎人(Noongar people)和托雷斯海峽群島人(Torres Strait Islanders)等都是不同的民族,屬於原住民的民族之間並不一定有密切的關聯或相同的起源。甚至因為地理環境鄰近其他島國,有些語言與印尼文之間互通,可惜的是有些語言因為歷史與文化的變遷而成為死語。
北領地位於澳洲北部,首都為達爾文市,可以說是現今在澳洲人口組成上,仍保有最多原住民人種及原始文化的地區,一方面因為白澳政策在其他地區相對擴張,另一方面是地理與氣候因素仍保存許多原住民聖地,嚴酷的沙漠氣候讓殖民者却步,卻因此更能完整保存原住民的生活型態。20世紀後,陸續發生許多事件,如原住民代表英國政府參加世界大戰而犧牲、政府向被強制送到白人家庭的原住民兒童道歉、分批歸還土地、提供特殊津貼與生存福利,以及擁有投票權等等,雖然許多政策顯示官方逐漸表示善意,但澳洲年輕一代的人民仍認為英國應該將統治權歸還給原住民,甚至不應該使用白澳政策抹滅原住民獨特的文化歷史。
藝術、自然、歷史、跨國融合
北領地最有名的兩大展示館為「鱷魚館」與「北領地博物館與美術畫廊」,前者的存在除了吸引觀光客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地理環境與氣候因素,在這一區的淡水與鹹水(海水)都有鱷魚出沒,而此一物種成為北領地重要的生活物件之一,如鱷魚肉、鱷魚皮件與牙齒、爪子等等,是史前時代的器具更是當代收入的來源之一。後者則是結合自然科學與美術館的概念,將生態標本與繪畫或雕塑等藝術品以不分類的方式放置在同一個展示空間(圖2)。在藝術品的主題上,以澳洲原住民的當代藝術為典藏標題(圖3),不禁讓觀看展覽的人擺盪在當代藝術與考古物件相互對話的空間裡,卻可以看出彼此必須存在於共同空間的重要邏輯。原住民逝去的或現存的文化也被此博物館典藏與保護,除了延續舊有資訊讓年輕世代可以認識之外,在檔案化的過程又添加了新的想法,也就是美術館典藏的概念。
用視覺藝術保存文化與社會變遷,是相較於文字更為複雜與多元的,有時甚至需要高度想像力。在「北領地博物館與美術畫廊」共分為兩大類:常設區與不定期年度大展。常設區分別為崔西颶風(Cyclone Tracy)、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本土藝術(Indigenous Art)、甜心鱷魚(Sweetheart,圖4)、岩石藝術(Rock Art)、海事歷史(Maritime History)、神聖物件(Sacred Objects)、古生物學(Palaeontology)、達爾文二戰時期(WWII Darwin)、東南亞(Southeast Asia)、實驗與研究(Research)、澳洲藝術(Australian Art)等。不定期特展則是因應不同策展人所提出的不同策展主題,內容以當代藝術結合北領地特殊的文化與歷史,或是當地的動植物所做的藝術作品,在參觀同一個展館的同時更可以看見過去到未來的想像旅程(圖5)。每年的五到八月是達爾文最重要的季節,此時則成為全澳洲最適合旅遊的聖地,博物館則會結合達爾文節(Darwin Festival)舉辦許多重要的大型展覽,甚至會配合周邊地區的活動,最遠延伸到澳洲的中心—愛麗絲泉(Alice Spring),舉辦相關的藝術展或攝影節。
自英國殖民以來便宣稱此後澳洲才有(文字化的)歷史,但近年研究發現,古代原住民除了透過在不同媒材(果實、岩石、畫布、樂器、武器)上繪畫,以及詩歌慶典保存原住民文化之外,事實上在被殖民之前,北領地的原住民曾長期與東南亞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島國以海產或動植物進行海上貿易,最常販售的是海參,最遠甚至延伸至中國。雖然他們並沒有透過文字記載,卻將這些故事編入慶典所使用的舞蹈當中,用以表示農畜牧業等過程(圖6),證明了他們並非沒有歷史,澳洲原住民擁有自己的文化與傳統規範,也具有現代文明的過程,只是並沒有使用拉丁文字記錄下來,並非如英國人所描述在他們抵達之前大家都是非文明原始人的想法。
由此可知,澳洲與東南亞島國之間因為貿易讓人種與文化之間互通有無,最明顯的除了某些原住民語言與印尼文互通之外,更重要的是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例如:狩獵、樂器、瓷盤等。其中,在國家的流通之間最早從柬埔寨王國、帝汶國、中國、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泰國與越南等數個國家所集結而成,在達爾文市與原住民形成共同的交會點,也讓此展館的文化特色更顯獨一。事實上達爾文市就如同這個展館,有著各種不同族群的融合,這些內容都化為被展示的藝術作品,無論是何種年代的作品或以自然科學的標本呈現,只是必須注意的是在文字描述的內容上,仍存在著明顯的種族差異。例如在策展論述或作品描述時,經常將原住民視為一個特色或物件,一個用以被研究或是特殊人種,更甚至是用來作為觀光產業的宣傳工具。然而我們該思考的是,原住民跟我們一樣是人,只是存在於不同的語言、文化與生存方式,並不能以此來界定人種的優越高低程度。
重返真相與反思現代性
有趣的是,假使我們認為藝術有一套學院式的、西方式的規範,如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印象派或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典範,那麼除了白澳政策之後的原住民文化流失造成部分作品可能被西方所影響之外,在殖民之前的澳洲原住民藝術應該是什麼?該用什麼樣的標準去判斷優劣?是原住民本身的標準或是英國殖民的澳洲政府選取作品的個人品味,並選擇性地將作品置入博物館與美術館內檔案化的典藏呢?假使檔案化的陳列是為了確保遺忘的物品能被記得,就像古代歐洲人經常將世界各地的珍奇藝品帶回自己的國家典藏,卻在將特殊人種帶回時剝奪其自由的權利,失去了基本人權的尊重。目前澳洲原住民面臨到最大的問題在於政府仍將原住民視為吸引觀光客的特殊物件,就如同他們一直以來的殖民政策認為要教化並利用這些原住民一般。
一個博物館與美術館最重要的就是展示物件被選擇的問題,關乎於誰選擇了這個歷史,從文化或藝術史的角度決定了整個展館的走向,以及觀眾認識展示品的態度,而坐落於此的在地展館絕對與本地文化不可分割,其策展團隊的組成以及策展主題也是如何與大眾溝通的重要關鍵。約翰‧伯格曾說「人對不同物種的觀看是視覺上的愉悅」,那麼對於將自然納入美術館裡典藏與展示,除了是地誌學的收藏建構或形塑對這個現實世界的想像之外,更是一種殖民者對世界的佔領的視覺愉悅。
參考文獻
- Bill Gammage, 2011, The biggest estate on earth: How Aborigines Made Australia. Allen & Unwin; Reprint edition
延伸閱讀
- Shaun Tan, 1998, The rabbits. Hachette Australia; UK ed. edition (September 1, 2010)
- 【YouTube】Babakiueria
- Bringing them Home Report (1997). Austral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