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取 活動

« All 活動

  • 這個活動已經結束。

【2018博物館教育國際論壇】2018記憶所繫之博物館:再現、傳承與遺忘-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

十月 25, 2018 - 十月 26, 2018

博物館基本上是一個透過空間安排來保存記憶的機構;猶如人們會透過拍照及寫日記來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博物館則是搜集各式各樣有形與無形的自然及文化遺產,並且透過典藏、展示與教育活動等方法,見證與保存自然演化與人類文明之歷程。若依博物館型態分析其所保存之記憶,可粗分為幾種類型: 一、國家民族歷史與文化之集體記憶。二、自然演變、科學及產業發展之軌跡。三、地方歷史、風俗與生活之記憶。前者如國家美術館或歷史博物館,透過國家歷史之書寫與集體記憶之形塑,來凝聚國家民族意識並彰顯國家之榮耀與成就;自然史、科學及工業遺址博物館則不只保存滅絕的物種,也見證消失的產業及技術發展的軌跡。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地方或社區型博物館,則記錄地方發展與民眾生活之記憶,並透過文物蒐藏、展示與口述歷史等方法,成為凝結、形塑社區認同與記憶的重要場域。

然而,John Urry指出記憶與遺忘往往是一體兩面、相互建構的,我們不可能保留所有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因為人類社會生產的物質是如此大量,而物種的滅絕與環境技術的變遷是如此的快速,遠遠超過博物館透過各種典藏技術與再現機制所能保存的。因此,如何透過博物館的權力與機制運作,選擇蒐藏與再現特定的自然與文化遺產,遺忘與壓抑所不欲喚起的歷史與記憶,也是博物館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社會集體記憶之保存機構,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致力於保留廢棄的產業物質文化與工業遺址,也帶來了一股懷舊的風潮;然而產業所帶來的工殤與汙染,卻鮮少被提起或省思。另外,因應二次大戰及冷戰時期之威權體制對人權迫害而興起的保存傷痛記憶之博物館與遺址,則展示著各種災難、違反人權與爭議性的歷史與事件,而被稱為負面遺產或困難遺產(difficult heritage)。Sharon Macdonald 定義困難遺產是那些與國家正面成就無關且無助於國族認同形塑的遺產;但她也指出透過困難遺產的保存,可以促成和解並建構人民的集體記憶,但也可能會造成社會分裂並提供對未來黑暗的想像,而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法國史學家Pierre Nora編著的《記憶所繫之處》,將法國定義為充滿象徵的事物,透過探討國慶日、馬賽曲及巴黎鐵塔等紀念日與紀念物,思考法國社會記憶與建構事物意義之流變,以書寫法國的歷史。在記憶所繫之博物館中,國家與地方、不同族群與文化、殖民的、邊緣的及違反人權的歷史與記憶,是如何在博物館中再現、傳承或壓抑?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與環境中,瀕臨消失的物種與產業文化,又如何在博物館中展示與保存?博物館所建構的集體記憶與個人的回憶,又是如何交織、傳承與對話? 這些都是第八屆雙年研討會所欲探討的課題。

明細:

開始:
十月 25, 2018
結束:
十月 26, 2018
網址:
http://ibcms.tnua.edu.tw/2018/index.html

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北投區學園路1號
臺北市,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