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徹斯特博物館「活文化」策展的解殖功能
作者: Njabulo Chipangura / 「活文化」策展人 / 曼徹斯特大學曼徹斯特博物館
曼徹斯特博物館隸屬於曼徹斯特大學,擁有超過2.5萬件民族學典藏,大多取自各地的當地社群,並按非洲、美洲、大洋洲、亞洲等地理區域編排分類,其中,非洲典藏佔1萬多件,而我的職責是負責所有這些「活文化」典藏的策展與關懷。
我想從最開始就強調一點:我們知道我們典藏背後的歷史存在爭議,也知道我們的策展行為不僅僅牽涉到受學科規定所規範的專業領域。因此,我們的「活文化」策展是一個能促進對話、建立積極關係的空間,讓我們能與非洲典藏原有者的後代和離散社群交流互動。
曼徹斯特博物館是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這類博物館藏有從各地獲取而來的文物,是一座座全球文物資源庫。文物按「殖民知識」編排,能讓大眾獲得與被殖民者及其文化有關的知識(和掌控權)。
歐洲殖民主義的知識體系與啟蒙運動的理性、進步、現代性等概念息息相關,不僅主張歐洲是科學知識的全球聚集地,更著手要將非西方世界打造成它的鏡子。誠然,曼徹斯特博物館在那時期也參與了謀取非洲「文物」的行動,且延續了支持殖民主義的思潮。「殖民知識」催生出各種編排非洲「文物」的殖民實踐,利用了林奈的分類法,且為科學種族主義、教育課程、法律和行政體系提供了知識基礎。為了落實殖民式的編排實踐,物質文化被移出殖民社群,導致其原始及脈絡意義被剝奪,且受到「殖民知識」的層層審視(Muller & Langhill 2022;Chipangura & Mataga 2021)。
在文物編排上,曼徹斯特博物館正逐步致力於將場館改造成一個更加包容且能促進文物意義討論的空間,避免讓文物成為反映「編排過的文化知識」的實體展物。我們採用的策展新方法是一種極重關聯性的「活文化」關懷實踐——與離散和後代社群建立積極關係,並開啟對話。我們強調關懷倫理、包容和想像力,並開始通力合作、重新思考非洲典藏的相關實踐。
「包容」意味著需要有更高質量的合作和共同產出,並突出多元觀點,以便與相關社群建立更緊密的關聯;「想像力」則凸顯出投入遠大理想、聚集眾人去「說故事」及探討重要問題和研究的重要性(曼徹斯特博物館,2023)。此外,我們在乎「關懷」,在思索什麼是關懷他人、關懷他人想法、關懷他人與「活文化文物」之間的關係時,會承認我們的典藏編排受到殖民暴力的影響。
所有這些價值觀念都直接表明我們的去殖民化工作採取了務實作法,且我們主張「博物館不只與『典藏』有關,也與『人』有關」(Ali 2023)。當博物館文物在策展中與「人」建立了更加積極的關係和意義創造的連結,將變得更加意義非凡,遠比將文物靜態地、冰冷地置於展覽或庫房中來得更有意義。
我將此稱為「關聯式策展」,是曼徹斯特博物館所採取的去殖民化實踐之一。透過想像力,我們所關懷的文物協助建立起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一個更永續的世界(Ali 2023)。「關聯式策展」的文物不會被冰冷地對待,也不會被編排成「不朽的過去」,而會被重新編排成持續與現在和未來有關的「鮮活存在」(Golding & Modest 2019;Muller & Langhill 2022)。這些文物會與「人」、「地方」、「事件」等建立連結,也會同時呈現出歷史的延續和變遷。此外,在「關聯式策展」中,大眾主要會透過觸碰、觀看、嗅聞、聆聽去「喚醒文物」、共同創造出新知識,而正恰恰展現出「活文化」的特質。
此作法強調「活力」且反對殖民式作法所強調的「學科性」、「編排性」和「控制」(Muller & Langhill 2022)。同時,非洲脈絡下的文物具有影響力,且被社群視為可以去使用、觸碰、嗅聞、體驗的「鮮活存在」,雖然這些「文物」在博物館的民族學分類下可能看起來死氣沉沉,但每個文物都有各自的故事,且承載著與其來源社群的儀式和文化有關的重要意義。作為曼徹斯特博物館「活文化」的策展者,我認同我所負責的「文物」不只是靜態物件,而是能呈現活生生的人群及其實踐的「活文化」,而這與「博物館去學科化」的概念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