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組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傳播學院博士,戲劇創作與應用碩士,特殊教育、心理諮商與輔導學士。研究領域:媒介化、公共關係和危機管理、博物館學、文本分析、當代教育和創新實踐等。曾任出版編輯、政府公關、學校教師、國際研討會專題演講主講人,曾赴美訪問非營利組織代表,交流營運評估及跨文化國際行銷等議題。
汪筱薔是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博士候選人,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語言和藝術實現難民融入教席指導。她的研究興趣包括參與性行動研究、世界文化遺產教育和難民融入。 她的博士研究為《與難民共同創造世界遺產的價值:以世界觀為視角》,致力於跨大難民融入的範疇。 該項目旨在利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恢復性融合和非殖民性場所,促進更多元和更具包容性的遺產教育。 在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RILA 團隊之前,她服務於台灣文化部,負責原住民族博物館協力計劃、博物館數位資料庫和網站建置管理,以及博物館數位化轉型前瞻計劃等。
Maris Rosenthal,2005年開始從事博物館典藏相關工作,曾在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愛沙尼亞戲劇與音樂博物館負責典藏業務,目前是塔林市博物館典藏管理部門的主管。曾在塔爾圖大學攻讀藝術史、民族學、國家織品等。 2023年,塔林市博物館擁有超過16萬2100件典藏,分為23個主題類別,關鍵字為城市居民的日常、當地機構和組織的物件和財產,以及數個世紀以來大大小小產業的生產活動,這些不僅為塔林市帶來了收益和知名度,也協助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
Patoo Cusripituck助理教授/博士是泰國瑪希敦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的博物館研究碩士課程負責人,也是iCulture小組主席,負責管理該研究所的「文化人類學博物館」及「生動族群性巡迴展」。研究領域包括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和社群參與、族群性、視覺人類學等,目前從事的研究計畫「Tapopo Ready to Eat」是一個聚焦在「族群社群永續發展」的社會企業計畫。
Yamabhai助理教授/博士是泰國瑪希敦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的博物館研究碩士課程講師,研究領域包括農村發展、族群性、博物館和社群參與、教育社會學等,目前從事的研究計畫「Tapopo Ready to Eat」是一個聚焦在「族群社群永續發展」的社會企業計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創新中心約聘研究員,充滿好奇、主動,試圖串聯博物館資源與民間團體,共創與歷史、文化資產和記憶有關的各種新計畫。興趣聚焦在當代社會文化議題的公眾參與,以及數位創新技術的跨領域實踐。目前與博物館和社群夥伴,以每個人的數位文化運動為目標,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2.0」計畫。
Eunice Báez Sánchez投身博物館領域,擔任過眾多職位,包括博物館顧問、文化新聞工作者,也在不少文化活動中擔任重要的媒體規畫和行銷等關鍵角色。 她是國際博物館協會哥斯大黎加分會的現任主席,也是當地首座LGBTIQ+博物館「認同與驕傲博物館」的共同主席。此外,她在UNESCO哥斯大黎加聖荷西跨部門區域辦公室貢獻其專業長才,擔任傳播顧問一職 她擁有杜林大學世界遺產和發展計畫碩士學位,在遺產、文化、創意、發展領域都具備先進知識。 Eunice Báez Sánchez在推動文化、遺產工作上不遺餘力,也是傳播界和文化界的重要人物,為社會帶來有意義的正向社會改變。
Carla Gibertoni Carneiro 1994年畢業於聖保羅大學哲學、文學和人文科學學院,主修歷史,並在2009年取得聖保羅大學考古學與民族學博物館的考古學博士學位,研究主題為「與亞馬遜地區考古學研究有關的教育行動發展」。她自1998年開始任職於聖保羅大學考古學與民族學博物館,擔任教育工作者直至2014年,而後從事策展部門(含保護及傳播等技術領域)的協調工作,負責「典藏管理」的行動規劃及「展覽和教育計畫」的設計和執行。
Francisca Aida Barboza Figols曾在聖保羅天主教大學攻讀社會科學、在巴西聖保羅大學考古學與民族學博物館攻讀博物館學,如今在聖保羅大學考古學與民族學博物館的技術文件和資訊部門擔任主管,負責考古學和民族學典藏的管理和編目工作,並從事專案協調,以保護博物館的文本、圖像和視聽典藏。
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副研究員兼科長,負責藏品徵集、登錄及借展等業務。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雙碩士,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博士。近期研究:藏品登錄、博物館與性別、博物館回應氣候變遷等主題。自 2013年起,先後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開設藏品管理課程。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關注臺灣歷史人文記憶與敘事。近年來串連博物館力量與地方,與在地居民、文史工作者協作,轉譯歷史人文底蘊並重新剪裁,展現出新的樣貌,並促進文化永續發展。
陳奕安,東京大學ITASIA學程博士生,國立歷史博物館講師級研究助理。她在臺灣出生長大,並於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獲得博物館教育碩士學位,目前於日本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為博物館典藏的文化再現及與其相關的臺灣去殖民化及民主化歷史脈絡。她發表過的其他文章和研究論文包括:〈歷史思維培養與展示教育〉—討論公共博物館在策展中納入歷史思維的可能性;〈江戶的虛擬偶象旋風〉—聚焦探討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浮世繪典藏;〈筆痕墨跡中的博物館收藏敘事〉—深入探討作為博物館典藏物件展出的書法和水墨畫,及其在國家博物館政治影響下發生的意義轉變。
Nicolle Bittencourt是來自巴西亞馬遜的博物館學家和舞台設計師,擁有巴西帕拉州聯邦大學的資訊科學碩士學位,並具備文化遺產專業(包括文化遺產的資訊呈現、巴西的無形文化遺產保護法、UNESCO的國際政策等)。她曾是東京大學的研究生,如今在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科攻讀博士,研究主題為博物館虛擬化及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