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館所最新活動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淺山樟力-臺三線上原客焗腦展」

昔日臺三線西北部的淺山地帶是擁有豐富樟樹資源的地區。這些資源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吸引了國際列強、政府、地方資本家和漢人移民進行山地開墾,使得當時的臺灣成為全球最大的樟腦生產地。 隨著19世紀樟腦產業的蓬勃發展,牽動著多元族群在淺山地帶交會與競合。因此,本展覽將以中北部地區的樟腦產業作為起點,探討世界經貿和族群間焗腦的互動關係。 期冀重現這段歷史的文化記憶,並傳達對不同族群的尊重和土地關懷,體現多元族群互為主體的史觀敘事。 _ 時間:2023/9/20-2024/10/20…

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

為彰顯海洋臺灣之文化意涵,宣揚水下文化資產之重要性,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攜手合辦《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巡迴展首站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展出,接著前往花蓮與臺南巡迴展,最終站臺中場回到文資局所在地文化資產園區R08水下文資展示館。…

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 美術教室「書法研習班」招生公告

一、授課老師:鍾文芳老師 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假日廣場活動美術老師、新北市新莊國中、三民國中美術老師 現任:新莊社區大學水墨課講師、稻江大學書畫社團指導老師 二、教學目標:認識魏碑及書寫 三、教學單元: 週 日期 教學單元 教學內容 1 10/28 筆法 字帖的選擇及介紹 2 11/4 魏碑之方起筆及方收 3 11/11 魏碑之特色筆法 4 11/18 結構 大小、粗細 5 11/25 闊狹、長扁 6 12/2 四方包圍字及梯形字、圓形字 7 12/9 章法 斗方 8…

開放博物館:【國家寶藏】數位展

文化部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歷時一年半合作籌備「數位典藏國際策展計畫」,現於開放博物館盛大展出。結合珍貴的數位藏品與科技化互動體驗,以中、英、日三語接軌國際,呈現臺灣豐富多元的文化樣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

邊塞漢簡的主要原料是胡楊木、紅柳和松木等,還有少數的竹。這些原料會知府依形制與用途製成札、兩行、牘、楬、檢和觚等類型。單枚的簡容字有限,編聯成簡冊則可以書寫更完整的內容。所以,漢代的簡牘大都是以簡冊的形式使用和存放。但長期積累的簡牘,會有存儲空間和管理等問題,必須定期銷毀。漢代邊塞為充分利用資源,會將銷毀的簡牘一再改製利用,或移作它用。…

開放博物館:【檳榔文化史--林富士博士相關研究匯萃】數位特輯

林富士博士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長年致力於宗教史、醫療史與社會文化史之研究。2021年逝世前,以「檳榔的履歷」重擬書稿架構,留下未完成之檳榔研究書稿,其中完整篇章由三民書局於2023年10月出版為《紅唇與黑齒:縱觀檳榔文化史》一書,另有三章殘稿以數位出版形式,公開於本特輯。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企畫建置本特輯,集結新書介紹、未完稿、2014年《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數位版及林博士相關檳榔研究資料,供各界運用。 _ 時間:2023/10/18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藝植物園展覽

展覽以傳統藝術中的植物為主題,呈現植物在傳統生活、工藝及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讓民眾感受傳藝植物蘊含的智慧與能量。 每一座植物園,都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展現。許多植物園的空間規劃,再現亙古以來人類社會對於自然秩序的理解和宇宙觀。 傳統藝術,也是這樣一座植物園。 在這座傳藝植物園裡,我們將看到多元且豐富的工藝內涵與文化故事,依隨著臺灣多樣的植物生態共同呈現,這些人文與自然的保有與發展,也象徵臺灣藝術文化生生不息的泉源。 邀請您一同走入傳藝植物園中,探索及感受傳藝植物的獨特魅力~ _…

忠泰美術館:〈環境、人擇與數位造物〉專題講座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系列活動—〈環境、人擇與數位造物〉專題講座 當代社會下人們對於身體意識的解放,更在現代外科醫學快速發展以及植入物革命的影響下,徹底改變生命的長度與面貌。科學家預測未來的醫療將朝向終極的電子賽博格身體發展,這個預測無異於昭告了在未來每一個人都不再僅是血肉之軀,毋寧更像是伴隨科技演化的新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