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新訊】博物館如何面對困難歷史和人權議題
現代博物館所面對的公共議題越來越多樣和更具挑戰性,如何呈現困難的歷史和人權議題正考驗著博物館的社會責任。
【新訊】在博物館看見城市,在城市看見博物館:2018「博物館與城市」國際論壇
位於西班牙畢爾包 (Bilbao) 的古根漢美術館 (圖片來源: MykReeve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畢爾包原為一工業城,古根漢美術館之進駐令其成功轉型為服務性產業為主之城市。 撰文:紅韋任(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生) 臺南市美術館與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旗下的博物館學委員會亞太分會 (ICOFOM ASPAC)…
【專文】ICOM-NATHIST的臺北宣言和生物保育
橙腹樹蛙(作者: 白欽源 。資料來源: 漫步在森林的氣味裡 ,發布於臺灣生命大百科。) 撰文:周文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館長) 國際博物館協會的自然史博物館委員會 (lCOM-NATHIST)…
【新訊】老東西 新觀點: 倫敦V&A博物館的LGBTQ主題導覽
倫敦的V&A博物館 (圖片來源: DAVID ILIFF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or GFDL) 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簡稱 V&A博物館) 自2015年開始每個月定期舉辦免費的多元性向/別 (普稱LGBTQ*)…
【新訊】讓「近用/可及性」不只是討論的議題,而是實踐的價值
近用/可及性識別專案 (The Accessible Icon Project),該識別由Tim Ferguson Sauder, Brian Glenney, Sara Hendren設計,提供公眾使用,持續和身心障礙的朋友一起努力,希望讓世界更具「可及性」。 撰文:王惇蕙 (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一個成功的研討會,除了明確的議題、充實的內容、堅強的陣容,還應該注意什麼呢?…
【新訊】「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 跨國合作的人權教育新篇章
撰文/攝影:田偲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是國內少數處理「性別」議題的人權博物館,長期為二次大戰受迫害的慰安婦發聲,致力於改善女性的生活處境,治療其受創的身心靈。2018年「阿嬤家」更與荷蘭「安妮之家博物館」合作,推出「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藉由安妮與慰安婦阿嬤的故事,敘述二戰期間錯誤的政策與社會歧視對人權的迫害,並引導觀眾思考如何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新訊】「參觀博物館」可望成為英國醫師處方箋
進博物館參觀將成為英國醫師的處方內容 Photo by Adam Jones, via Wikimedia Commons 撰文:謝文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英國正計畫施行「社會處方箋 」(Social Prescribing),將藝術、音樂、舞蹈、運動等視為醫療處方。 英國衛生大臣Matt Hancock日前於全國社會處方箋年會 (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Social Prescription)…
【新訊】巴西國家博物館火災借鏡 ICOM呼籲各國重視博物館之永續經營
巴西國家博物館2018年9月2日火災現場,前景雕像所塑為兼具古物收藏家與埃及學家身份的皇帝佩德羅二世 (Pedro II, 1825-91),是該館館藏重要貢獻者 (攝影/ Felipe Milanez, CC BY-SA 4.0) 撰文: 殷采衣…
【專文】由博物館帶動的可持續未來
位於倫敦的設計博物館2010年舉辦「可持續的未來」(Sustainable Futures)特展,展示設計在城市、能源、經濟、物質、食物等方面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攝影/ Luke Hayes) 撰文: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
【新訊】東南亞織品藝術盛宴 博物館作為文化展示場域
撰文∕攝影:田偲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博物館的展示功能,除了關注典藏的呈現與敘事規劃,不同文化脈絡下形成的人事物,同樣也藉由展示來達到文化交流、情感聯繫與商業合作等目的,讓當代博物館的展示樣貌更加多元。2018年10月6日至7日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舉辦之「蠟染之美—東南亞織品藝術盛宴」,即是博物館作為公共開放空間,藉由織品技藝,展現印尼及菲律賓文化之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