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新訊】「另類實境遊戲」於博物館的應用與發展
紐約公共圖書館曾推出遊戲【尋找未來】,圖為其主閱覽室玫瑰廳 (photo by Diliff@Wiki, CC BY 2.5)。 撰文:施登騰(中國科大互動娛樂設計系助理教授) 「另類實境遊戲」(Alternate Reality Game, 常見以縮寫ARG表示)…
【專文】「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小議
紐約下東城移民公寓博物館 (Fletcher6@wiki, CC BY 3.0) 作者:鄭邦彥(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副研究員) 今(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簡稱2019 IMD)以「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新訊】即刻收藏 見證歷史:博物館的當下實踐
2017年川普在競選美國總統期間所發之女性歧視言論引起其就任後的女權大遊行,全美及世界各地共有數百個城市串連舉行,遊行參與人士穿戴粉紅針織帽Pussyhat 作為運動認同的符碼,其中一頂樣本帽成為2014年便開始進行即刻蒐藏的倫敦V&A博物館館藏之一。 作者:王惇蕙 (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近20年來,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成為博物館發展新趨勢。如紐約歷史協會(New-York Historical…
【新訊】研究發現:美國博物館的藝術蒐藏「很白人」、「很男性」
博物館中藝術創作者的多樣性逐漸受到重視。Photo by Mirta Toledo, via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作者:謝文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研究發現美國大型美術館的藝術藏品有85%由白人創作,有87%由男性創作。 此項研究由Chad Topaz等人發表於PLoS…
【新訊】放大真實的第二畫布:Second Canvas
維梅爾為數不多的36件現存畫作分布於7個國家的18個博物館,其中「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藏於荷蘭的Mauritshuis皇家美術館。 撰文:施登騰(中國科大互動娛樂設計系助理教授、國北教大文創系所兼任助理教授) Google Arts and Culture在2018年12月推出「口袋美術館 」(Pocket Gallery),收錄的許多畫作細節經高解析掃描,可看到筆觸或材質之特寫,如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不僅可以看到很清楚的細節,也可以看到收藏單位,與「digitized…
【專文】科技博物館開放式典藏庫為何開放?如何開放?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達爾文中心是丹麥建築師C. F. Møller的代表作 。圖片來源,CC BY 2.0 作者:陳淑菁(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蒐藏研究組助理研究員) 壹、開放式典藏庫定義 廣義而言「讓觀眾看得見的典藏」都叫做「看得見的典藏(Visible Storage)」(葉貴玉,2004),依開放的程度可以區分為展示或網站可達成的「看得見的典藏(Visible Storage)」、讓觀眾看到物件的「開放式典藏庫(Open…
【新訊】展現亞洲漫畫的活力-檳城亞洲漫畫文化館
立陶宛藝術家Ernest Zacharevic在檳城喬治市的壁畫作品,獲英國衛報列為最具代表性的街頭藝術之一。 撰文/攝影:蔡沛霖 (文化部人文司人發科、國立臺灣文學館展教組 助理研究員) 馬來西亞檳城州的首府喬治市於2008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在2012年,立陶宛藝術家Ernest Zacharevic在喬治市繪製了一系列關於當地文化、居民和生活方式的壁畫,其中「姐弟共騎」壁畫成為著名的代表作,這一連串的圖像藝術深入城市的每個角落。…
【新訊】「不用怕,你不是一個人!」 博物館與你一起對抗寂寞感
作者:王惇蕙 (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寂寞感(Loneliness)和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是現代社會的普遍問題,研究指出,寂寞感造成的生理傷害等同於單日抽15根菸,在心理上則會導致憂鬱、沮喪等負面情緒,甚至提高罹患失智症/認知症的機率。 博物館如何協助這類心理議題呢?Charlotte Coates 認為,「參觀博物館」可促使個人離開家門;在博物館中,有機會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創造更多社會互動。人們在博物館裡可以藉由…
【新訊】博物館如何利用網路迷因與年輕族群互動?
作者:陳瑋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在社群媒體無孔不入的數位時代,網路行銷成為博物館親近年輕族群的重要手段。在網路傳播現象中,網路迷因(internet…
【專文】電影大師在博物館:庫柏力克電影作品展
《亂世兒女》 全片以自然光與燭光拍攝完成,全賴圖中的攝影機。庫柏力克運用高速靜止鏡頭拍攝,這種技術非常稀有,最早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為太空計劃而發明的攝影技術。圖片提供:倫敦設計博物館。 作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自2004年德國法蘭克福首展以來,「庫柏力克電影展覽」(Stanley Kubrick: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