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新訊】探索礦山藝術季-藝術創作與綠野仙蹤的羈絆
黃仲辰作品〈掀開/背後/金與暗〉(田偲妤 攝影) 作者:許正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策劃之「礦山藝術季」地景藝術展(2020.10.29-11.30),隱身在祈堂老街之中,應用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在過去的文化遺址和舊有空間,進行藝術創作與社區設計,重新建立藝術、公共領域及社區參與的關係。…
【博物之島專文】以物敍事 承載歷史:民間自發的香港反送中文物典藏與展示
「格物」展場擺放了一台打字機,讓觀眾自由留言,體現言論自由精神。 作者/攝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駐香港自由作者 回顧2020年的香港新聞,令人心惶惶的除了疫情的確診個案不斷增加,還有涉及反送中運動(香港稱「反修例運動」)的傷亡、被捕和銀行帳戶被凍結等事件。在此言論自由的寒冬,仍有民間自發的組織默默收集整理抗爭物件和口述歷史,舉辦實體展覽與線上平台展示。2019年在社會運動現場的經歷驅使年輕藝術工作者Stary…
【博物之島新訊】搶救美國博物館!AAM四大策略協助度過危機
Copyright 2020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Arlington, VA.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www.aam-us.org. 作者:林麗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故宮博物院科員)…
【博物之島新訊】最水的博物館!葡萄牙水博物館帶你游走三百年水遺產
常設展廳的天花板是鏡面玻璃,拉大整體空間的視覺感,增添水流潔淨通透的意象。(林志峰 攝影) 作者:柯秀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感謝林志峰老師引介葡萄牙里斯本水博物館並提供圖片資料…
【博物之島專文】我們如何看待困難歷史?來自臺灣、日本與英國的觀點
2020年於倫敦塔所舉辦的Queer Lives At The Tower,導覽結合表演探索倫敦塔中LGBT+族群的生命故事。(© Historic Royal Palaces) 作者:謝佳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
【博物之島新訊】沉寂歷史的她者之聲:義大利巴洛克女畫家阿爾泰米西婭倫敦首展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全文圖片由倫敦國家美術館授權媒體使用 「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在1971年提出此試問,進而開啟一系列女性主義和藝術史論述的交鋒。直到今日,女藝術家已成為藝術機構最為聚焦的項目之一。倫敦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的女性藝術家作品在2,600餘件館藏中雖只佔了28件,但館方確實致力於此目標,如2019年將英國畫家布里奇特・萊利(Bridget…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虛擬導覽是否符合觀眾的真實需求?
許多地區為控制疫情而封城,人們被迫待在家中,虛擬博物館的需求因而大增。(Image by Engin Akyurt from Pixabay) 作者:謝文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疫情期間,不少博物館紛紛推出線上虛擬導覽,讓觀眾在家也能安全舒適地逛博物館。不過,這些虛擬導覽真的符合觀眾的需求嗎?…
【博物之島專文】思考屬於我們的博物館定義—博物館再定義工作坊暨座談會紀實
在陳佳利教授主持的工作坊中,與會者經由挑選關鍵字、投票,討論出組內的博物館新定義。(陳蘊如 攝影) 作者: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博物之島徵文啟事
各位博物館先進、同好,您好: 面對多元文化發展與國際競爭,為扶植、輔助及提升我國博物館之專業性,文化部特於「博物之島—臺灣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入口網」設置「國內外資訊專區」,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設立之編輯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負責經營,歡迎嫻熟國內外博物館動態者撰文分享相關觀點與經驗,協助博物館從業者與對博物館感興趣之社會大眾,即時掌握世界各地博物館發展趨勢、國內外博物館政策變革、博物館學及相關領域新知。…
【博物之島新訊】義大利博物館因疫情關閉,國家委員會超暖心打氣
義大利國家委員會在海報上呼籲:「博物館,讓你的聲音被聽到!」「博物館關閉,不是停止!」鼓勵當地博物館主動發聲,雖然必須暫時關閉,但不會停止發展。(Photo credit: ICOM Italia) 作者:葉庭君(義大利 Istituto Marangoni 策展管理碩士生) 2020年10月下旬,義大利面臨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才剛重新開放幾個月的博物館、美術館、劇院、古蹟等文化機構,配合政府頒布的總理令(DPCM),再度關起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