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新訊】疫情對全球博物館產生哪些衝擊?ICOM 調查報告揭露危機與轉機
疫情導致博物館閉館潮蔓延全球,圖為瑞士國家博物館的閉館公告。(Photo by Patrick Robert Doyle on Unsplash) 作者:藍敏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2020年,新冠肺炎影響全球文化機構,嚴重威脅博物館財務、館員與約聘僱的生計,即使博物館陸續重新開放,依舊存在許多限制,博物館正面臨大規模傳染病所帶來的衝擊。…
【博物之島專文】揭開臺灣美術的青春印記—《不朽的青春》展示設計再發現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郭冠廷 攝影) 作者:郭冠廷、葉家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北師美術館(以下簡稱北師美)於2020年10月開展之《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特展(以下簡稱《不朽的青春》),展出1920至1990年代,共47位臺籍與日籍藝術家的臺灣近代美術作品,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老師為首之研究團隊,踏訪私人藏家、藝術家後代、非公立美術館、國外博物館等單位,挖掘百年來佚失於公眾視線的作品,揭開臺灣美術史被遺忘的文化記憶與故事。…
【博物之島新訊】界乎去與留之間的掙扎:香港文學館「離留之間」文學 × 視藝展覽
鄭淑宜以〈游吧!精神抖擻魚兒大集合〉回應游靜新詩〈離留〉,以布編織色彩豐富的小魚,成群結伴游往彼岸。其所隱喻的是社會運動期間慌忙逃離的眾多參與者,抑或是移民潮中飄洋過海的香港人? 作者/攝影: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2020年的香港面對政局動盪與全球疫情的雙重衝擊,前者促使不少對社會前景悲觀的人移居他鄉,後者則讓一眾旅人無法自由出行,轉為發掘本土景點。在博物館和藝文場所隨著政府的防疫措施不定期開放之際,為期約兩個月的「離留之間」文學 ×…
【博物之島專文】遺漏在歷史縫隙裡的先知—黃華成的反藝術與藝術再現
作者: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台大人類學系) 他是藝術,也是反藝術,他是詩人,但是揚言要撲滅詩人,他是劇場先知,但是極盡嘲弄先知,他是一個很犀利但很憂鬱的存在。…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迎接樂齡世代—美國博物館創意樂齡助長計畫
那不勒斯植物園,樂齡參與者專心觀察、描繪自然,進而建立自信。(Photo credit: Naples Botanical Garden) 作者:王惇蕙(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2016年起,美國Aroha慈善機構推動「創意樂齡助長計畫」(Seeding Vitality Arts Program),期盼達成四大目標:成為國內創意樂齡計畫的示範、鼓勵藝文機構加入樂齡參與式藝術教育計畫、鼓勵服務樂齡族群的機構發展藝術教育計畫、宣傳具有效益的計畫模式。…
【博物之島新訊】科技博物館如何邁向永續未來?自造者文化翻轉你與博物館的關係
美國史密森機構國立航空太空博物館展示的登月太空衣(顏上晴 攝影) 作者:顏上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文字經編輯修改,經作者同意刊登。 國際科技博物館與藏品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Science &…
【博物之島新訊】國際考古和歷史博物館在討論什麼?橫跨過去、現在、未來的對話
大阪歷史博物館B1保存的前期難波宮遺跡(以燈籠表示柱洞所在) 作者/攝影:吳昭潔(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 國際考古和歷史博物館及藏品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Archaeology and…
【博物之島專文】夏威夷比夏博物館:太平洋文化十字路口的南島連結
作者∕攝影:林芳誠(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博物館畫出的異文化安全線 作為南島世界一份子的台灣,主流社會卻常常忽略或鮮有機會了解與我們同為生命共同體的南島文化與社群。博物館作為提升社會教育與公民素養的場域,也易於傳統學科典範的展示策略當中,將異文化視為靜止不動的「安全」狀態,進而失去與其接觸的第一步。對此,若要探究多元族群相遇及移墾殖民社會的歷史型態,夏威夷比夏博物館(Bishop…
【博物之島新訊】遠古巨石之謎?新上榜的世界遺產—寮國川壙石罐平原遺址
作者∕攝影:杜士宜(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2019年下旬,位於寮國北部川壙高原(Xiengkhouang Plateau)的巨石文化遺址「石罐平原」(Plain of Jars)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登錄為世界遺產,也是寮國境內第三處。…
【博物之島新訊】雨霧、銅門、木瓜溪—第一屆「Phpah藝術聚」走訪速記
作者:黃瀞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Phpah藝術聚」於2020年1月在花蓮縣秀林鄉銅門部落舉行,以藝術聚為名的系列活動,包含了三個面向:四位具有泛泰雅身分的藝術家所共構的地景藝術與行為展演、三位年輕工藝師與在地工藝匠師的共同設計,以及有關太魯閣族的家族史紀錄片《Mgaluk Tomong》放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