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新訊】不只聽音樂!透過展覽探索音樂的不同形狀:加拿大「國家音樂中心」的跨領域、跨文化展示

展覽中觀眾與樂器的互動(陳佳利 攝影)。 蔡振家(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陳佳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音樂博物館作為承載集體記憶與認同,連結流行文化與科學,已越來越受到重視。2016年開幕的加拿大國家音樂中心(Studio…

【博物之島新訊】浮華與腐敗的一線之隔:Cecily Brow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個展「死亡與少女」

「死亡與少女(Death and the Maid)」展場實景。(攝影:謝宇婷) 作者:謝宇婷(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斑斕的色彩、流淌的筆觸,藝術史上反覆探究的古典命題融合後疫情時代生活,英國藝術家Cecily Brown的繪畫讓觀者在作品前流連忘返。今年四月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開幕的展覽「死亡與少女(Death and the Maid)」(2023.4.4-12.3),展出著名英國女性藝術家Cecily…

【博物之島新訊】為國家故事的話語權而戰!烏克蘭戰爭藝術特展

烏克蘭藝術家Maryna Solomennykova 作品Madonna of Kyiv,其靈感來自於一張社交媒體瘋傳的照片。2022年2月25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二天,匈牙利記者András Földes在基輔地鐵站內拍攝到一位正在哺乳的年輕母親,當時地鐵站已成為城市居民的避難所。Maryna Solomennykova認為,這名帶著孩子的婦女,象徵著所有躲避俄羅斯襲擊的烏克蘭母親。(© Bode Museum- Timeless Contemporary…

【博物之島新訊】人類終將離開地球?日耳曼國家博物館「移民歷史與未來」特展

日耳曼國家博物館(das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視野:移民歷史與未來(Horizons. Histories And Futures of Migration)」特展探討移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圖為Per-Anders Pettersson的攝影作品「帶著驢子的兒童難民(Child Refugee with Donkey),2007。 作者:楊蕬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圖像設計及文字工作者)…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能成為「連結當下」的魔鏡? 側寫人權館「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覽中,播放訪談烏克蘭人的影片,使臺灣觀眾更加理解他們在戰爭中的行動與想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作者:施承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註1】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烏克蘭女性與性別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Women's and Gender…

【博物之島專文】聽,裂隙中的綠島細語:2023年綠島人權藝術季

菲律賓參展藝術家利羅伊.紐(Leeroy NEW)作品《描籠涯船/描籠涯(船/村莊)》,使用廢棄塑料打造船隻,表示塑膠製造業、商品已遍佈全球並巨大影響著地球環境。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除了延續關注白恐歷史外,也擴及許多當代社會議題,使其成為容納更多元聲音的藝術季。(均勻製作 提供) 作者:葉家妤、郭冠廷、陳宛柔(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延著環島公路,透過分散於島上的木雕花生擴音器,聆聽《火燒島旅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