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專文】走進畫家的房間:在芙烈達卡蘿博物館中看見璀璨的愛與疼痛
卡蘿的畫室。擺在畫架前的輪椅,可以讓人想像困擾藝術家一生的病痛。(黃淥 攝影) 作者:黃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張瀚尹(美國馬里蘭大學供應鏈管理學碩士) 墨西哥市科約阿坎(Coyoacán)地區,一棟兩層樓的湛藍色建築之中,墨西哥知名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1907-1954)在此出生、生活,並在此離世。卡蘿過世後,她的丈夫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將這棟「藍色之家」捐贈給墨西哥政府,1958年以芙烈達卡蘿博物館之名開幕。…
【博物之島新訊】航越時間與空間的牙買加移民故事,帝國疾風號75週年紀念——V&A「兩個世界之間」特展
「兩個世界之間:凡利布爾克與法蘭西斯威廉斯(Between Two Worlds: Vanley Burke and Francis Williams)」展覽。(莊婷雅 攝影 ) 作者:莊婷雅(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觀眾服務組員、萊斯特大學藝術博物館與美術館學碩士)…
【博物之島新訊】與創傷相遇/癒:民族所博物館「帶傷前行」特展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帶傷前行:社運抗爭者的創傷療癒可能》於2023年5月20日開幕,為該館首次以心理學研究為主題的特展。(中研院民族所 授權) 作者:郭庭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本文部分圖像由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授權使用…
【博物之島新訊】走訪哥本哈根的新地圖,Hidden Copenhagen導覽APP帶你探索不為人知的城市歷史之旅!
哥本哈根城市導覽APP「Hidden Copenhagen」以數位導覽的方式,帶領遊客在漫步舊城區的同時,以另一種視角認識這座城市鮮為人知的歷史。(黃小聞 攝影) 作者:黃小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博物館透過許多數位媒介發展出多樣的教育活動,提供觀眾更多元的探索途徑。然而,當「城市」變成一座博物館,我們如何透過「導覽APP」再現歷史脈絡與城市元素,帶領旅客認識隱藏於其中的歷史呢? 哥本哈根城市導覽APP「Hidden…
【博物之島新訊】考古,其實離我們很近:花蓮考古館以遊戲互動傳遞史前文化
於2021年開館的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外觀可見博物館名稱與建築前身「壽豐鄉公共造產豐田市場」石刻招牌重疊著。(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提供) 作者:葉家妤(自由作者)、郭冠廷(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助理研究員) 這棟建築是豐田市場,還是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呢?…
【博物之島專文】原爆創傷的凝視與再現: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常設展
歷經整修後開放的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常設展,以展示遺物、影像紀錄為重,結合具故事性、受難者第一人稱口吻的文字敘述,帶領觀展者感同身受廣島原爆的歷史傷痛。(劉怡辰 攝影) 作者:劉怡辰(日本一橋大學社會文化研究分野研究生、自由作者) 今年(2023)5月七大工業國集團(G7)於廣島舉行領袖峰會,其中擔任主辦方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邀請領袖們參觀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広島平和記念資料館),傳達無核武訴求,成為此次高峰會中各國媒體報導的焦點之一。…
【博物之島專文】異聲下的尤太族群生活面貌:探訪法蘭克福尤太博物館常設展
法蘭克福的尤太博物館常設展「過去與現在」展區,尤太畫家Moritz Daniel Oppenheim (1800 – 1882)以尤太族群的思維與文化繪製《摩西與法律表》(Moses withe the Tables of the Law)。(Nicholas Jia Jun Toh杜家駿 提供) 作者:高怡芳(自由作者)…
【博物之島新訊】透過實境解謎遊戲,搶救被消失的文學碎片: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展場入口處以翻倒的書房與紛飛的書籍,細看一旁的展牆上,更隱藏著一個黑影,藉此呈現臺灣文學遭受監控的意象。(林琮穎 攝影) 作者:林琮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專任助理) 「許多文學作品將面臨被消失的威脅!請你穿越時空扮演時代下的角色,蒐集文學碎片,來搶救這些重要的文學吧!」這是一封來自文學一時空的求救信。…
【博物之島新訊】拉近我們與書的距離,荷蘭圖書之家博物館手抄和活版印刷體驗活動
圖書之家博物館的手抄工作坊位於博物館的閣樓,由館員演示手抄本常用之字型。(海牙圖書之家博物館提供 Huis van het boek/House of the book, The Hague)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部份圖像由圖書之家博物館(House of the Book, The Hague)授權提供…
【博物之島新訊】揭開誰眼中的大清末世?倫敦大英博物館「晚清百態」特展中的弔詭
倫敦大英博物館特展「晚清百態」聚焦在嘉慶皇帝登基後到溥儀退任的清朝末年,揭開展覽序幕的是〈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展示了大清帝國的曾經的日升,帶出接下來的日落。(©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倫敦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授權使用 倫敦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於今年五月推出特展「晚清百態」(China's H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