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新訊
【博物之島新訊】疫情對全球博物館產生哪些衝擊?ICOM 調查報告揭露危機與轉機
疫情導致博物館閉館潮蔓延全球,圖為瑞士國家博物館的閉館公告。(Photo by Patrick Robert Doyle on Unsplash) 作者:藍敏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2020年,新冠肺炎影響全球文化機構,嚴重威脅博物館財務、館員與約聘僱的生計,即使博物館陸續重新開放,依舊存在許多限制,博物館正面臨大規模傳染病所帶來的衝擊。…
【博物之島新訊】界乎去與留之間的掙扎:香港文學館「離留之間」文學 × 視藝展覽
鄭淑宜以〈游吧!精神抖擻魚兒大集合〉回應游靜新詩〈離留〉,以布編織色彩豐富的小魚,成群結伴游往彼岸。其所隱喻的是社會運動期間慌忙逃離的眾多參與者,抑或是移民潮中飄洋過海的香港人? 作者/攝影: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2020年的香港面對政局動盪與全球疫情的雙重衝擊,前者促使不少對社會前景悲觀的人移居他鄉,後者則讓一眾旅人無法自由出行,轉為發掘本土景點。在博物館和藝文場所隨著政府的防疫措施不定期開放之際,為期約兩個月的「離留之間」文學 ×…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迎接樂齡世代—美國博物館創意樂齡助長計畫
那不勒斯植物園,樂齡參與者專心觀察、描繪自然,進而建立自信。(Photo credit: Naples Botanical Garden) 作者:王惇蕙(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2016年起,美國Aroha慈善機構推動「創意樂齡助長計畫」(Seeding Vitality Arts Program),期盼達成四大目標:成為國內創意樂齡計畫的示範、鼓勵藝文機構加入樂齡參與式藝術教育計畫、鼓勵服務樂齡族群的機構發展藝術教育計畫、宣傳具有效益的計畫模式。…
【博物之島新訊】科技博物館如何邁向永續未來?自造者文化翻轉你與博物館的關係
美國史密森機構國立航空太空博物館展示的登月太空衣(顏上晴 攝影) 作者:顏上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文字經編輯修改,經作者同意刊登。 國際科技博物館與藏品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Science &…
【博物之島新訊】國際考古和歷史博物館在討論什麼?橫跨過去、現在、未來的對話
大阪歷史博物館B1保存的前期難波宮遺跡(以燈籠表示柱洞所在) 作者/攝影:吳昭潔(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 國際考古和歷史博物館及藏品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Archaeology and…
【博物之島新訊】遠古巨石之謎?新上榜的世界遺產—寮國川壙石罐平原遺址
作者∕攝影:杜士宜(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2019年下旬,位於寮國北部川壙高原(Xiengkhouang Plateau)的巨石文化遺址「石罐平原」(Plain of Jars)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登錄為世界遺產,也是寮國境內第三處。…
【博物之島新訊】雨霧、銅門、木瓜溪—第一屆「Phpah藝術聚」走訪速記
作者:黃瀞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Phpah藝術聚」於2020年1月在花蓮縣秀林鄉銅門部落舉行,以藝術聚為名的系列活動,包含了三個面向:四位具有泛泰雅身分的藝術家所共構的地景藝術與行為展演、三位年輕工藝師與在地工藝匠師的共同設計,以及有關太魯閣族的家族史紀錄片《Mgaluk Tomong》放映會。…
【博物之島新訊】接地氣的博物館!印尼「WAKARE MUSEUM」訴說土地的故事
WAKARE MUSEUM落成(來源:Jatiwangi art Factory) 作者:張筱翎(竹圍工作室社群與公關經理) 「WAKARE MUSEUM」是由印尼藝術團隊Jatiwangi art Factory(以下簡稱JaF)規劃,與當地Wates社區居民、佩利塔哈拉潘大學(Pelita Harapan…
【博物之島新訊】史前人類怎麼生活?南科考古館展演舊石器文化
雨宮國廣老師示範史前人類如何用石器刨削樹皮 作者∕攝影:田偲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
【博物之島新訊】從博物館出走吧!來趟雪梨岩石區徒步之旅
作者∕攝影:劉宣欣(澳洲西雪梨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生) 澳洲的歷史可說是從雪梨開展,市區博物館林立,舉凡各領域的收藏應有盡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從蘇珊那房舍博物館(Susannah Place Museum)展開的岩石區(The Rocks)徒步之旅。 出發!從博物館延伸的徒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