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專文】在拉丁美洲的博物館推行人權教育 (下)
作者:Susana Meden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拉丁美洲分會FIHRM-LA現任執行長) 翻譯: 呂繼先 博物館所從事的活動,自然會聚焦於與其本身類型屬性相關的議題上頭- 所以藝術博物館會探討藝術與美,科學博物館探討創新發明。但今日,能夠吸引到最多訪客的,並不是那些只展示美麗或歷史性館藏的博物館,而是所推出的展覽更能夠打動觀眾、鼓勵人們對人生有所省思者。…
【專文】在拉丁美洲的博物館推行人權教育 (上)
作者:Susana Meden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拉丁美洲分會FIHRM-LA現任執行長) 翻譯: 呂繼先 FIHRM-LA(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拉丁美洲分會)乃是為了鼓勵拉丁美洲地區的博物館,協助當地社群瞭解他們的權利,以落實世界人權宣言,而發起的組織。…
【專文】博物館與城市發展、公眾參與
城市歷史博物館實際做的,是如詩詞或畫作一般,去創造出一座城市的印象 (攝影/ Tim Dutton, CC BY-SA 2.0) 撰文:David Fleming (英國Hope大學教授/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主席/ 前利物浦博物館群總館長) 摘譯:呂繼先 多年前,我意識到我正踏上一段探索的旅程,終點目標是一座完美打造的城市博物館。…
【專文】設計人們愛去的博物館
撰文:施承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曉宇宙文創事業創辦人- 近十餘年,投入博物館規劃設計、展覽策劃、內容研發、敘事設計、人與空間感知研究,致力於從內容出發的博物館/展覽營造,為人們打造生動的展覽故事與親切的空間經驗。) …
【專文】電子遊戲與其當代省思:V&A博物館的電玩特展
「電子遊戲:設計/遊戲/干擾」以《風之旅人》做為展覽序幕,邀請觀眾踏上探索遊戲世界的一趟旅程 撰文: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2018年末,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推出特展「電子遊戲:設計/遊戲/干擾」(Videogames: Design/ Play/…
【專文】從英國經驗看創意高齡的博物館參與
The Wellcome Collection, The Wellcome Building, Euston Road, London (David Samuel@Wikimedia, CC BY-SA 3.0) 撰文:魯志玉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專文】展示搖滾再現批判: V&A博物館的PINK FLOYD回顧展
展場設計概念來自專輯「籓籬之鐘」 (The Division Bell) 封面設計 撰文:陳佳汝 (關鍵評論專欄,前破報記者)、陳佳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1970年代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前衛藝術搖滾團體─平克佛洛伊德回顧展 (Pink Floyd Exhibition- Their Mortal Remains),2017年於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下簡稱V&A)…
【專文】ICOM-NATHIST的臺北宣言和生物保育
橙腹樹蛙(作者: 白欽源 。資料來源: 漫步在森林的氣味裡 ,發布於臺灣生命大百科。) 撰文:周文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館長) 國際博物館協會的自然史博物館委員會 (lCOM-NATHIST)…
【專文】由博物館帶動的可持續未來
位於倫敦的設計博物館2010年舉辦「可持續的未來」(Sustainable Futures)特展,展示設計在城市、能源、經濟、物質、食物等方面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攝影/ Luke Hayes) 撰文: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
【專文】與人民共構的博物館地方學
「扛茨走溪流」活動召喚人心與歷史意識 撰文:陳怡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 文化政策下的地方學 …